夏去冬来,十三中锁金分校历史组的李学鹏、张雯菁两位老师利用寒假参加了第一届中学生文物修复冬令营,担任随队指导老师。
“讲给我听,我会忘记了;让我看见,我会记住;让我动手做,我会理解。”这是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几句话,据说是源于中国先哲,它生动诠释了教育方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此次南京博物院组织的文物修复冬令营是由南博的专家团队和历史教师团队合作,把初高中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融入课程设计,精心打造的精品课程项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把参与学生置于博物馆或遗址环境中,将课堂知识和博物馆资源相联系,通过提出和生活相关的、有挑战性的、比较复杂的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去合作,促进他们愿意去主动学习,从而完成一些任务或者项目作品。
文物修复冬令营活动课程中,学生们则扮演小小文物修复师的角色,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学习文物保护、传统纸张、装裱分类和纸质文物修复等理论知识,参观历史馆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在文物保护所修复实验室看非遗传承大师演示传统装裱,亲自动手完成传统手工造纸、古籍修复、线装书制作,甚至动手拓印和装裱南博镇馆之宝——竹林七贤画像墓砖(复制品)。可以说“做中学”正是此次冬令营的核心,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其真正有所得。
如果说在野外工作的考古工作者是风雨兼程的文明探索者,那么在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所修复和保护文物的修复师们就是独具匠心的文明守护人。文物保护所的陈思燚老师,平时俨然一个东北女汉子的形象。但得知她需用八个月时间,才能把一本因受潮虫蛀而板结成块的古书进行初步地清洗、修复,我们深感其化腐朽为神奇之功力。在修复工作室看陈老师演示传统书画修复技术时,她行云流水般娴熟的操作,令学员们叹为观止,可是等到自己上手实践,才感到难比登天。汗流浃背地忙活半天,很多学员连一个小洞都修补不好。当面对着学生们如车祸现场般的操作台时,陈老师自信地鼓励道:“静下心来把它修好,不要怕弄破,弄得再破我都可以帮它修复好。”这让一个成都来的妹子感动得几乎叫妈妈。
功不可没的当然还有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徐畅和张毅是九零后的帅哥美女 ,这次独立挑起了冬令营的大梁。在五天的活动中,组织协调有条不紊,把40多个孩子的生活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吃完午饭后,我们和孩子们在休息室休息。两位老师却在忙前忙后地准备下午实操的物料。为了防止孩子们伤到手,两位在结束一天课后留下,给每个孩子的线装书裁边 ,为此甚至忘记了吃晚饭。
我们常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文博工作者们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和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已然在参加活动的学生心中种下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也必将在他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焕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