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小学科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立项课题

初中小学科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人:马剑波

 201210月已结题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学生健康发展的要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言行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可以说,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教师,对学生都有影响。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自身健康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积极的教师,洋溢着自信、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性格、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健康发展的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量急剧增加,青春期的学生在种种学习、生活压力下,难免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当前城市初中学校内,学生出现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看待问题容易片面等问题,需要教师群体的干预,而教师群体中的小学科教师由于其学科特点,他们甚至更多地承担着情感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任务。如果他们出现消极的工作情绪,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玄武区教育局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强烈地意识到,落实新课改理念,需要一支心理健康积极、情绪饱满的教师队伍。以往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多重视班主任、骨干教师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等,但是,对于小学科教师的积极健康心理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研究中,以该校小学科教师作为研究者同时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元认知理论,进行研究和实践,为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保证,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3、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师队伍的提升需要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教育管理的高度去全方位地进行行动研究,学校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不遗漏小学科教师,即关注全体教师的成长,利于发挥所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和谐的教育效果,促进教师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学校的发展。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学校,一般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小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却不够。借鉴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其它学校有关做法和经验,应用新课改理念,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利于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针对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课题组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小学科教师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部分教师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小学科教师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

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以治疗小学科教师心理偏差和解决小学科教师心理问题为主,而对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小学科教师,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开展初中小学科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强化了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小学科教师,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兼顾以治疗小学科教师心理偏差和解决小学科教师心理问题目标,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教师,体现在教师成长的各个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小学科教师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二、课题的界定和研究目标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将会遇到小学科、心理、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等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