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融通:城市初中特色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 马剑波
在城市公办初级中学的学校教育中,充分挖掘各种因素并进行重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是很多学校的追求。基于此,笔者所在校进行了“学会融通:城市初中特色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
融通:指“融汇贯通”的教育思路。融会贯通是学习者掌握了不同门类甚至不同领域知识的共通性,将一个领域更深的理解转移到其它领域中。“融汇贯通”,在此指学校教育中,包涵学生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中外文化的交汇,学科知识与能力、情感价值观提升整合等;教师教学中渗透其它学科知识,渗透德育、美育,与班主任工作的密切合作,学校各种职责部门之间、家校社区之间互补、增进教育等等,这些迁移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避免结构性的浪费,建立起整体结构、序列相融通的学校教育体制。
城市初中:指城市公办初中,即政府统一组织并管理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主要收录学区生,近几年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一直在加大力度,但公办初中校普遍存在政府投入不够多,硬件不够好,师资不够强等状况。民办初中在招生等方面的灵活机制,实际上校择生,可以进行高收费,学校发展快。公办初中招生面固定、经费依靠财政,学生生源质量不理想,硬件条件不理想,教师队伍发展参差不齐,教育质量受限。
文化建设:指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涵盖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校园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极有影响与规范意义。
“学会融通:城市初中特色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指在城市公办初级中学的学校教育中,充分挖掘各种因素并进行重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建立起整体结构、序列相融通的学校教育体制的行动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校园。操作中:一是师生教与学层面: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教师学会融通,要有整体的观点;二是学校管理层面,强调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工作的合作,学校各种职责部门之间、家校社区之间互补等等,建立起整体结构、序列相融通的学校教育体制;三是校长领导力层面,要求校长有开阔的眼界,立足学校历史和周边资源,放眼世界教育潮流,敏锐捕捉学校发展中的机遇,从全局的、整体的教育发展观看待学校的发展,从融通的高度,来思考、规划一个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及一些配套措施,从而形成序列相融通的学校教育体制,形成学校特色。
⒈同一领域的现状比较
当前不少学校教育逐渐丧失了与当地社区、学生家长的文化沟通、对话、互动的功能。也有教师意识到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多研究论文,如李立云《初中学科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11.5)、徐婷《阅读—数学教学的支点》(南京教育 2010.11)。很多学校要求各部门紧密配合,以此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但是将这一教育特质进行提炼、整合还没有。
在学校核心价值取向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需要以校为本,立足学校历史和周边资源,本校所在社区资源优厚,是全国文明社区,附近三所高校、两家国企原宿舍区,但外来人口多。85年建校后,2002年,由完全中学改为初级中学,有两所学校教师参与流动,教师来源广泛,素质参差不齐。发展中,本校由“弱”到“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研强师、协同作战、科学奋斗,善于优化“组合拳”,需要对学校快速发展道路进行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目前还没有与“融通”有关的内容在教育方面的确切提法,实际上,学校教育中,“融通”行为无处不在,但是对此进行提炼和系列的行动研究还没有。
⒉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以“融通”作为核心的办学价值取向,来建设人文化的校园环境,处于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师生思想、行为、心理、生活方式的塑造。校园文化陶冶人、塑造人,本课题研究试图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体现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发展目标。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开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达到育人的最高境界,是本课题的行动价值所在。
⒈研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