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诺贝尔”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简介


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课题《构建以“诺贝尔”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简介(已结题)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课题组  主持人:马剑波  黄宁萍

一、课题的提出

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学校跨跃式发展的需要。“诺贝尔”精神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倡导公平、进取、求实、创新、献身和科学,这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相吻合的。

课题的提出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教师队伍发展的需要。我们期望在“诺贝尔”精神的感召下,在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下,在学校的努力下,经过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能够影响一批或几批的学子在学业、事业上有所建树,能够问鼎人类科学最高进步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理论与操作中的问题,形成以“诺贝尔”精神为特色校园文化的校园环境,形成人文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总结出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提高校园的运行和管理效度。用先进的文化思想激励全体师生,使之感悟“诺贝尔”精神的真谛,受到影响和熏陶,从而调整自身的思想、行为、心理、生活方式,实现自我的再造,在学习和生命发展过程中不懈进取。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供构建中学校园以“诺贝尔”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内容、途径、模式的创设经验,形成一系列的校、班会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活动、专题教育活动、校园环境文化的操作方法与程序,营造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主导的融合了“诺贝尔”精神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自觉形成参与意识、科学探究意识、成人成才意识,全面健康积极地发展,使学生成为有追求科学的精神、诚信务实的态度和正直明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课题的界定

1、校园文化

1集体的凝聚功能2)目标的导向功能3行为的约束功能4情感的陶冶功能

2、诺贝尔精神

“诺贝尔奖”以瑞典科学家、发明家诺贝尔的名字命名的人类大奖,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具有影响力而且知名度、权威性最高的奖项,它融科学奖与人文奖于一体,已走过了百年的辉煌。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作用的视角审视,诺贝尔本人的理想追求、亲身实践及其遗嘱,以及按照其遗嘱所设立的诺贝尔奖,都蕴涵着并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于一体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我们称之为诺贝尔奖精神,或称之为诺贝尔精神。著名的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概述是:“我理解的诺贝尔精神有三点,一是公平,二是不分国籍,三是谨慎(有很多研究成果要等二、三十年后才被证明是对的)。”除此之外,诺贝尔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理想主义倾向也是诺贝尔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诺贝尔精神的实质,就是以“真、善、美”为根本内涵,以追求科学,崇尚真理,不断创新,造福人类为目标。诺贝尔精神的集中表现就是“自强、进取、求实、坚韧、合作、科学、创新、奉献、责任、智慧……”。可以说,诺贝尔精神即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精神。诺贝尔先生逝世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但是诺贝尔的伟大却与日俱增。这种伟大,一方面源自诺贝尔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几乎可以说是推动人类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来文明创新与进步的最直接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伟大源自诺贝尔的精神感召,这种感召使得那些不同国籍和文化信仰的人们高尚起来,睿智起来,行动起来,将人类的福祉当作自己的毕生追求,惟日孜孜,筚路蓝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