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不仅是为了缅怀遇难同胞,
更是为了牢记历史。
我们的少先队员们,
更应该了解历史,
珍惜现在的幸福,
勇敢迈向未来。
80年后的今天,我参加了徒步穿越南京安全区的活动,徒步走过了3个安全区,鼓楼医院、金陵大学和拉贝故居。
第一站:鼓楼医院
鼓楼医院是由基督会资助的加拿大籍传教士威廉?爱德华?麦克林医学博士创办的“基督医院”,有教会背景,也是大屠杀时期唯一对平民开放的医院,现为鼓楼医院历史纪念馆。
南京鼓楼医院因为具有教会医院 的背景,且紧靠金陵大学,被划入到国际安全区内。医护人员克服重重艰难,救 治了许多被侵华日军烧杀、凌辱的伤兵和百姓。
第二站: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是大屠杀时期最大的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最多时达3万余人,也是当时最重要的难民收容所之一。
清早,在宽阔的校园中穿行,游人和学生来来往往,悠闲自在。校园中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古老的苍松,平整的草坪,蜿蜒的爬山虎······微风拂过我的面颊,是何等舒适自由?
然而,80年前,3万多难民待在这里,日军也许就在门外,人心惶惶,大家都是惊魂未定,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看见明天的太阳······
最后一站:拉贝故居
约翰·拉贝(John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是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
1908年,受西门子中国公司之聘,开始在中国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经商。
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不顾危险、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施暴。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
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时间跨度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在写作日记之外,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说明。
当时还有很多像拉贝这样的外国友人,用他们的无私,善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难民同胞,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和保护,无法想象,这25万平民会怎么样?!
但是现在却物是人非,安全区那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周围都已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又怎么能感受到那战火、屠杀连绵时,人们的恐惧和可怜呢?
如今,连接各个安全区的道路十分畅通,我们用了大约40分钟就可以顺利穿越3个安全区,而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大屠杀时期,人们要用多长时间,又是怎样穿越这危机四伏的危险地带的呢?
他们为此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们的锦绣年华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宝贵的生命,珍爱关心我们的家人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