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初一3班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纪实



上周三,也就是2017年12月13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今天,2017年12月17日,09:30至11:00我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初一(3)的同学们在班主任王建莉老师的建议下,在多位家长的协助下,一起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这个有着特别纪念意义的地方。

 


可能是周日的缘故吧,更是国家公祭刚刚结束,所以前来参观纪念馆的人特别的多,长长的队伍排出去足足有两百米长,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神情凝重的中年人,有结队而来的学生,还有被父母或牵手或抱在怀里稚气未脱的孩童,但每个人的表情是一样的,严肃、庄重……


大屠杀纪念馆建设在当年日军在南京城的28处集体屠杀点之一的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外观设计如一把利刀深深的刺入黄土之下,也寓意这是一座用日本侵略者屠刀建起来的建筑。这把屠刀刺入我们每个国人的心里,时刻警示我们不要忘却那段民族的屈辱与苦难史。这把屠刀同样也刺入每个日本人的心里,一把彰显禽兽民族的屠刀。纪念馆的外观基调设计以干挂灰白色大理石为主,萧杀肃穆,气势恢宏,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经过,环境建设上突出渲染了大屠杀的主题氛围。


进门之前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上矗立的8座铜质塑像和解说文字逐步将我们带入那段痛苦屈辱的岁月:丧夫失子,惨遭强暴,手托亡子,仰天悲叹的母亲;屈膝爬行,求生本能的老人;手扶亡妻,躬身前行的青年;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孩子;肩背包裹、怀抱婴儿的老妇;身背亡父、艰难前行的少年;体无完肤,痛苦万状的老人;衣衫凌乱、目光呆滞的少女;吮吸已死去母亲乳头的婴儿……8座铜像,都是以真实的人物历史还原雕塑而成的。跃入眼帘的景象,使我的心在滴血,久久矗立在那儿,我的血液在沸腾,大脑一片眩晕。

接着我们参观了残缺纪念碑,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南京大屠杀简介、主展馆,观看了日军占领南京后展开的屠城行为的一幅幅照片,这些照片再现了当年侵华日军的兽性,杀人、强奸、放火、抢劫,无恶不作。同学们的精神和心灵深处被一幅幅的图片所摧残,同学们握着笔记本的手在颤抖,日军的这些兽性令人发指。


展区的一角,几台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几位幸存者对南京大屠杀亲身的经历与控诉,以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的讲述,还原了当年夏家祖孙9口人中7人被日军杀害的场景。

展区的另一面墙上,是当年在日军集体屠杀点幸免遇难幸存者的证词,证词用中、英、日三国文字撰写,连同本人的照片一起悬放在那里,南京屠城,铁证如山。

接下来的展区,是日本战败投降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及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宣判。

走过审判展区,是一面挂满人物照片的墙,这些都是纪念馆采集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也是那段历史的活见证者。


照片墙的右侧,镌刻在墙上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八个大字跃入同学们的眼帘。 镌的文字目的是让国人、让我们的后人永远铭记:勿忘国耻。

展馆里最后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展区叫12秒水滴,顾名思义是每隔12秒有一滴水滴下,就会有一盏大屠杀里死去同胞的遗像灯被点,喻意从日军攻陷南京城后的6个星期里,每隔12秒就会有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


最后同学们一行在和平纪念碑下集体合影,把和平的种子永种心间。

短短的两小时的参观很快就结束了,但是,通过这次的参观,让同学们,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真心希望 能真正的以史为鉴,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牢记历史,勿忘国耻,逝者安息,生者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为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