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19大刚结束不久,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深刻感受党和国家的发展的美好的前景的同时,要不忘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因此,在12月3日下午,初一10班同学在王炜老师的带领及部分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了颐和路。
颐和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附近。民国时期的颐和路是一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地方,相当于核心区域,热闹繁华,人来人往。如今繁华落去,却剩下沿路碧绿的浓荫与近百幢风格迥异、各具个性的西式建筑。
我们的起点是江苏路广场的先锋颐和书馆。这就是一座民国建筑。俯瞰是半圆形,在马路环岛的法桐掩映下,露出简洁优美的弧度。
从书店向东出发,沿着江苏路向前走,右手边的院落里一栋栋形式各异的洋楼,很是引人注目。这里面就有我们在颐和路公馆区的第一站——颐和公馆。
“招待将军”黄仁霖公馆
“长沙之虎”薛岳公馆
沿着高大的枫杨树遮阴的宁海路前行。两旁小院深锁,透出几分神秘的气息。在门口大多挂着“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重要近代建筑”的背牌。快走回江苏路广场的时候,右手边宁海路五号小院吸引我们停下了脚步。翘起檐角的斜顶是中式风格建筑。曾住有著名人物——“东方希特勒”拉贝。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将两者比较,说,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建筑师就是词曲作者,建筑本身就是一篇篇乐章,曾经住过的人,发生的故事,恰如舞台上的表演者用音乐演绎着历史和传奇。我们正是从眼睛来欣赏,用心来感悟,寻找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