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 一段铭记在心的记忆;九一八,一个名族永远的伤痛。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分别在杨将军巷和尖角营校区召开“纪念九一八事变”主题晨会,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初一(8)班张静萱、安雨彤两位同学,介绍“九一八”的历史,带领我们翻开历史沉重的那一页。
在视频中,我们再次回想,1931年9月18日清晨,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大举进犯沈阳,短短四个月内,长春,锦州,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在蒋介石的一声“不许抵抗”中相继沦陷。美丽的东北三省和三千万勤劳的人民就这样轻松地成了日军的“战利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甘愿做日寇的奴隶。东北沦陷后不久,各地区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无数抗日民族英雄。东北人民在14年的水深火热后,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把日本人赶回了老家。
这场悲剧的背后,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都不会忘记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和疾苦。
此后,两位同学朗诵《在松花江上》,语调抑扬顿挫、情感慷慨激昂。坚定的语气中表明东北人民的抗战决心,深情的语调中,饱含东北松花江畔的人民对被日寇侵占了的家乡的思念之情。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限的伤痛,和平成为人民的渴求。
与此同时,初三(7)班的同学们在尖角营校区也在纪念这一段不能遗忘的历史事实-----“九一八”。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伴着初三七班梁紫怡同学清脆的歌声,同学们的思绪也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我叫马占山,人称马小个……”初三七班的黄鼎尊、刘姿璇同学带来马占山的故事。马占山,为抵抗日军侵略,自愿加入了抗日义勇军行列,从土匪变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江桥抗战打响了抗日第一枪。十四年的抗战,英雄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在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誓死抵抗下。 1945年,伟大的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梁紫怡、许真瑶同学的一首《长城谣》苍凉悲壮,纯朴自然,感情深切,倾述了人民被迫离家流浪的苦难,激起了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历史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重温历史,我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铸造出来的,在和平年代中,我们仍然要牢记历史,不忘屈辱!九初学子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一颗爱国之心,用自己的力量去报效祖国,维护和平! 九初 德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