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博雅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实施方案
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给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展示自我提供良好的平台,我校决定举办第二届“博雅杯”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基本功大赛。具体方案如下:
一、参赛对象
1979年 9月1 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名单附后)。
二、比赛项目
(一)板书设计(占10%)
(二)论文写作(占40%) 论文范围:玄武杯征文
(三)课堂教学(占50%)
三、评分标准
(一)板书设计(100分)
1.书写规范、有示范性(30分)
(1)板书书写要遵循汉字书写的规律,规范、准确,无错别字、不规范的字,无倒笔画;
(2)板书所显示出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都足以成为学生的楷模,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语词准确、科学性强(30分)
(1)板书的内容表达要用词恰当、造句准确、图表规范、线条明晰;
(2)前后内容要连贯,形成整体,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且能引人深思;
(3)无科学性错误。
3.重点突出、详略得当(20分)
(1)详略得当,板书既能展示全课内容,又重点突出;
(2)能结合内容恰当运用彩笔,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4.布局合理、形式多样(20分)
(1)板书安排能充分有效地利用黑板面积,布局合理,注意整体效果;
(2)板书板画表达形式多样,既可引起学生美的感受,又可引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论文写作(100分)
评 分 标 准
评分标准参考南京市相关评比标准。
附1:南京市教育教学论文评分标准
项目 |
指标 |
评价标准 |
分值 |
选题意义 |
1 |
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精神与理念,贴近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和需求 |
25 |
2 |
选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反映出该领域的进展情况,具有学科特点 | ||
3 |
题目恰当简练,点明论题主旨 | ||
问题陈述 |
4 |
论点明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15 |
5 |
观点与方法针对本领域或本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 ||
6 |
摘要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及意义,关键字提炼准确 | ||
论证论据结论 |
7 |
论点正确,针对性强,符合客观实际,相对完整严密 |
25 |
8 |
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论可靠,结论具有启发性 | ||
9 |
论述类文章观点明确,论理客观、充分、逻辑,研究方法得当,论据及信息数据准确充分,结论客观准确 | ||
10 |
实验报告研究方法科学,资料数据详实,推理严密,统计分析正确;提供的实验数据准确可靠,数据处理结果实事求是 | ||
价值与创新 |
11 |
有一定独到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或新见解 |
20 |
12 |
研究成果在其研究领域有一定的进展或突破 | ||
13 |
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可靠性、实用性 | ||
结构与表述 |
14 |
结构严谨,论述完整,逻辑性强,概念清晰准确 |
15 |
15 |
文字通顺,表达流畅,图标清楚,可读性强 | ||
16 |
摘要、关键词切题规范,参考文献格式符合规范 |
附表2:南京市教育教学案例评分表
序号 |
指 标 |
很差 |
较差 |
一般 |
较好 |
很好 |
1 |
问题、情境 |
2 |
4 |
6 |
8 |
10 |
2 |
中心、主题 |
2 |
4 |
6 |
8 |
10 |
3 |
当前的时空场景 |
2 |
4 |
6 |
8 |
10 |
4 |
完整的故事 |
2 |
4 |
6 |
8 |
10 |
5 |
叙述具体翔实 |
2 |
4 |
6 |
8 |
10 |
6 |
引述客观真实 |
2 |
4 |
6 |
8 |
10 |
7 |
理清问题性质和原因 |
2 |
4 |
6 |
8 |
10 |
8 |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2 |
4 |
6 |
8 |
10 |
9 |
评价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优劣及理由 |
2 |
4 |
6 |
8 |
10 |
10 |
整个案例能展现作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
2 |
4 |
6 |
8 |
10 |
总分 |
|
|
|
|
|
|
附表3:南京市教育教学叙事评价标准
序号 |
指标 |
具体内容 |
很差 |
较差 |
一般 |
较好 |
很好 |
1 |
背景 |
(1)外部条件:教学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条件,时间,地点 (2)个体想法:教师开展该教学活动的目标、意图、设想和观点等 |
4 |
8 |
12 |
16 |
20 |
2 |
人物 |
描述个体(师与生)的原型、个性, 行为、风格和做事模式,他们过去的故事和早些时候的经验,当前的故事和处置事件时的经验 |
4 |
8 |
12 |
16 |
20 |
3 |
活动过程 |
贯穿在故事中的个体(师与生)的动作, 说明人物的思维、态度或者行为 |
4 |
8 |
12 |
16 |
20 |
4 |
问题和 现象 |
要回答的问题,或者要描述或解释的现象 |
4 |
8 |
12 |
16 |
20 |
5 |
解决方法及 结果 |
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问题解决的结果,解释引起个体(师或生)发生变化的原因,内在条件、感觉、期望、精神方面的调整,认识方面的变化等。 |
4 |
8 |
12 |
16 |
20 |
总分 |
|
|
|
|
|
|
(三)课堂教学(100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明确而全面,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有课程意识。(10分)
2.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操作演示正确,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恰当。(10分)
3.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呈现方式科学,符合认知规律,容量、密度适宜。(10分)
4.有效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情境,重视学生对过程的体验。(10分)
5.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健康学习心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10分)
6.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氛围,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10分)
7.反馈、矫正面向全体,形式多样,及时有效。(10分)
8.仪表端庄,态度亲切,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流畅,板书工整。(10分)
9.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学习主动、有效。(10分)
10.课堂设计新颖,“活力一招”体现突出,各层次学生都有收获,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10分)
四、比赛日程
课堂教学初赛:2014年12月1日至12月19日
课堂教学决赛:2014年12月22日至12月31日
板书上交时间:2014年11月30日截止
论文上交时间:2014年9月1日已交。
五、评比方法:
(一)板书设计:
参赛教师提供11月24日至28日教学期间自己挑选的两节课的教学板书设计实拍照片(电子稿)交教科室邮箱(njjcjks@126.com),待收齐后教科室组织评委评比、打分;
(二)论文写作:
聘请区教科所专家评比、打分
(三)课堂比赛评比方法
(一)课堂比赛分为两个阶段,初赛和决赛。
初赛阶段,结合论文、板书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6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若干。
决赛阶段,评选出杯主,文理科各一人;参赛成员为初赛阶段的一等奖获得者。
(二)课堂初赛办法
1.评判小组划分
初赛阶段分六个评判小组同时进行,六组分别为:
第一组:语文; 第二组:数学; 第三组:外语; 第四组:政治、历史、地理;第五组:物理、化学、生物; 第六组:信息、音乐、体育、美术。
2.初赛评判小组评委
第一组:陈元芝、陈翔、朱静、檀炜炜、王跃平。召集人:陈翔
第二组:郑素梅、徐爱芬、周业智、徐洋、葛露霞。召集人:徐爱芬
第三组:孔来宝、薛梅、张敏、聂晓琴、张美华。召集人:薛梅
第四组:邵长峰、阎晓强、王卫列、李平、黄以芸。召集人:阎晓强
第五组:司璐璐、陈静、林洋、葛梅、王炯。召集人:王炯
第六组:刘俊、彭昊、丁家凤、朱晔、王萱婕。召集人:王萱婕
3.赛事具体分工
(1)评判组召集人职责
①评判组召集人提前两天通知参赛老师上课时间,落实参赛成员课堂教学的上课题目,并及时报教务处葛梅副主任。
②负责召集本组评委听课评课,负责领取、发放评分表,每堂课结束后收集评分表并送交教科室朱晨菲老师。
(2)评委会成员职责
①准时到岗到位,不得无故缺席。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评,需经校长室审批并找到相应的替代人员。
②根据评分标准对参赛教师打分,每节听课完毕即将评分表交由本组召集人。
(3)参赛成员职责
①准时上报参赛板书、论文和课堂教学的参赛时间及题目。
②精细筹划,准时参赛,赛出水平,向全校教职工展示自我风采。
③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赛需向校长室报批。
4.对全校教师的要求
所有老师在本学科组成员开课时,没课的老师须参与听课,届时学校将专门组织人员督查反馈。
(三)课堂复赛办法
1.决赛分文理科两个评判小组进行。
2.决赛地点:杨将军巷校区多功能教室、尖角营校区多功能教室。
3.决赛评委:
文科组——陈元芝、陈翔、朱静、檀炜炜、王跃平、孔来宝、薛梅、张敏、聂晓琴、张美华、邵长峰、阎晓强、王卫列、李平、黄以芸。
召集人:
理科组——郑素梅、徐爱芬、周业智、徐洋、葛露霞、司璐璐、陈静、林洋、葛梅、王炯、刘俊、彭昊、丁家凤、朱晔、王萱婕。
召集人:
五、比赛成果呈现
(一)杯主风采展示:面向全校教师上展示课。
(二)“博雅杯”颁奖大会:由全校教职工参与。
(三)汇编“博雅杯”优秀论文、课堂教学优秀教案及优秀板书。
附:参赛名单
1 |
戈弋 |
2 |
石晓灵 |
3 |
曹艳 |
4 |
邵丹 |
5 |
刘旻 |
6 |
陈静 |
7 |
华如容 |
8 |
朱明 |
9 |
景倩倩 |
10 |
林乐 |
11 |
黄婷 |
12 |
周青 |
13 |
窦峥 |
14 |
王洁 |
15 |
胡玫 |
16 |
何芳 |
17 |
唐锦红 |
18 |
蒋晓晴 |
19 |
金晶 |
20 |
张宁波 |
21 |
朱光龙 |
22 |
顾婧 |
23 |
耿婷婷 |
24 |
田媛 |
25 |
黄瑾 |
26 |
万莉 |
27 |
朱晨逸 |
28 |
方天会 |
29 |
顾维维 |
30 |
陈晶晶 |
31 |
郁志芸 |
32 |
尹艳 |
33 |
吴慧平 |
34 |
陈慧 |
35 |
钟灼寰 |
36 |
吴琼 |
37 |
龚齐 |
38 |
刘冠华 |
39 |
丁忆凡 |
40 |
唐美松 |
41 |
胡琳琳 |
42 |
杨烨 |
43 |
朱晨菲 |
44 |
倪洁 |
45 |
蔡三娟 |
46 |
顾红霞 |
47 |
刘扬珺 |
48 |
梅敏 |
49 |
王璇子 |
50 |
朱玉锦 |
51 |
余芮 |
52 |
陈钰蓉 |
第一组:语文9人; 第二组:数学10人; 第三组:外语9人; 第四组11人:政治、历史、地理;第五组7人:物理、化学、生物; 第六组6人:信息、音乐、体育、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