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50万年的人类史、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450多年的建都史串起了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了南京文化的独特基因。2018年7月10日-12日,美中师生走进中山陵风景区、美龄宫、南京博物院、中华门城堡、夫子庙、秦淮河、云锦博物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古今文化汇聚地,寻踪南京故事,感悟中华文明。
巍巍中山陵,漫漫金陵梦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也是南京的地标。到了南京,如果没去过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南京紫金山麓的中山陵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此次美国中学生“探索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
气势雄伟的建筑、茂密浩瀚的林海,让大家庄严肃穆之感和景仰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沿着宽阔平坦的盘山路蜿蜒而上,城市的烈阳与高温被浓郁的山树减淡了几分。随着一路参观,美方师生逐步了解了南京民国历史的厚重,感动于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中国拥有令人称奇的文化和精神遗产,和谐、友善、舍己为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些人文精神仍旧发出回响,深深地震撼着美中学生们的心灵。
璀璨美龄宫,感怀民国风
夕阳下的南京东郊风景区,郁郁葱葱的梧桐树串成一条金色的“项链”,这“项链”下坠着的“蓝色宝石”正是美龄宫,这是南京的又一张特色名片。
从地下一层至地上三层,美方师生流连忘返、目不暇接,陶醉于美龄宫的民族风韵,惊叹于整栋建筑的雕梁画栋、挑角飞檐,震撼于内部装饰的精美华丽、高贵典雅。随着参观的深入,美方师生更加准确地解了宋美龄的传奇一生,进一步走近南京民国文化。他们仿若亲临了那段历史,沉醉其中。
细逛博物院,深品南京味
南京博物院是传统文化汇聚之地,也是南京文化的记忆方式之一。馆内陈列的每件文物都在说着它的历史故事,体现着南京人民的智慧结晶,更能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营员们齐聚南京博物院,重温人类历史,瞻仰先人遗迹,细品南京文化。
南京博物院丰富的馆藏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美方师生依次参观了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从远古时代走到了近代,深入体验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变迁。大家一致认为南京博物馆真的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很多藏品非常震撼人心,让他们对南京这个城市肃然起敬。
探寻夫子庙,泛舟秦淮河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番兴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美方师生被夫子庙颇具古韵的亭台楼阁深深吸引,更陶醉于她迷人的夜景,喜笑颜开,掏出相机不停的拍照。
风景秀丽的秦淮河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美中师生们在夜色中泛舟秦淮河上,听着古老的传说和记载,品味着小桥流水的诗意,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美景奇观。
齐聚纪念馆,哀悼遇难者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人民承受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的专史纪念馆。7月12日下午,美中师生们一同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表达了哀悼之情。部分美国学生表示,他们是第一次知道南京这段悲痛的历史,纪念馆墙上的每一张照片都让他们揪心。
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带着创伤印记的城市。这次的探索之旅,让美方师生更加全面地、立体地了解了中国南京,大家纷纷表示不虚此行,也祈祷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再无此类屈辱。
炫彩云锦馆,精织金陵美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云锦始终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仍然使用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博物馆的老师为美国师生们介绍了南京云锦的古老历史以及复杂而考究的制作工艺。遇到经典的作品,更是细细为他们讲述其中的文化内涵。云锦色泽光丽、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品,美国师生的称赞声不绝于耳。当看到自己喜欢的展品时,美国学生争相上前拍照留念,他们表示一定要将这“美如云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给自己的美国同学,更希望有机会带他们一起来中国南京实地欣赏。
欢乐家庭日,今生永难忘
在本次美国中学生“探索中国”夏令营中,我校初中部9位学生的家庭承担了接待工作。他们根据自己所接待的美国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每天的家庭活动,用心照料美国学生的一饭一蔬。包饺子、涮火锅等家庭活动,让美国学生体验了中国式饮食的乐趣;参观南京眼、紫峰大厦等外出活动,让美国学生感受到了南京的独特魅力;篮球、足球、五子棋等娱乐活动,让美国学生在异国他乡享受了亲情的温暖、友情的快乐。
青春不散场,今生永难忘!
古城金陵在历史长河中各个阶段、各类特色的文化遗存,都是中华文明、南京文化发展的见证。中山陵的圣洁巍峨、美龄宫的富丽堂皇、南京博物院的别有洞天、夫子庙的古色古香、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庄严肃穆、云锦博物馆的格调高雅以及在接待家庭中的温馨生活都深化了美国师生们对南京文化、南京历史的了解,推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东文与西方文化间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