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简讯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雨花台中学南校区第4期
一、09年十二月份主要工作回顾:
1、重要会议
⑴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例会
⑵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总结表彰大会
⑶南校区召开双周研训工作会
2、教学活动
(1)市级物理教研活动在我校成功开展
(2)南京市化学汇课比赛
来自全市各区县的部分骨干教师分别对全市的初中化学教师展示了主题复习和单元复习的复习专题课,全新的视角、不同的理念,每位教师的精心设计都给与会教师产生了新的启迪。
课后,建邺区教研室马菊华老师等结合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进行了讲座和点评。
特级教师南京市教研室中学化学教研员杨建春对参与会课的各区选派教师的表现非常满意,对每位教师认真准备、精心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全体初中化学教师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备课中要认真研读教材、教学建议等,要了解学情,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三主一核心”的教学原则。
(3)检查周练
3、采集初中部分学科教师的基本信息
根据南京市教育局中教处“关于开展全市初中教师基本教学能力调研测试的通知”的要求,本学期市教研室将对初中部分年级部分学科教师进行基本教学能力的抽测工作。为了落实好这项工作,市教研室信息中心决定采集全市初中部分学科教师的基本信息。南校区教务处按照上级要求积极配合,进行了相关教师的基本信息填写工作,并提醒教师们认真准备,参加此次全市初中教师的能力调研测试。
4、成功举办第九届体育节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体现我校“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12月14日—18日,南校区举办雨花台中学第十届体育节。本届体育节的主题是:阳光体育伴我成长。在为期一周的体育节上,学校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篮球比赛,跳绳、踢毽比赛,拔河比赛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增强了同学们体质,深受大家欢迎。
5、成功举办第九届英语节
6、南校区青研会第一分会赴宜兴、无锡观摩学习
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树立“不只是简单地向时间、精力要成绩,向课堂要效率”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全面提升初中各学科的教学质量,2009年12月18日,穆校长携南校区青研会第一分会以及部分优秀班主任代表前往宜兴参观学习。在宜兴试验中学,老师们分学科观摩了四节展示课,并聆听了试验中学王俊校长所做的“双类结构教学法”的报告。此次参观学习内容广泛、研讨深刻,让青年教师们受益匪浅,普遍感到看到很多、学到很多、感受很深,开拓了思路、拓宽了眼界、提升了理念。本次外出考察学习对我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及对初中学科建设都是一次有力的推动和提升。
二、2010年一月份主要工作:
1、组织期末考试及质量分析。
2、《教学过程量化考核》布置、统计、考核。
3、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总结,考核评估。
4、寒假工作安排。
5、召开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
6、期末教务处资料整理工作。
7、初二年级视导工作。
三、杭秉全副校长在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总结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老师:
下午好!历时两周的雨花台中学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今天即将落下帷幕。受穆校长委托,根据会议的安排,由我对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进行总结.
本次大赛在校长室高度关注,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评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教研组、备课组积极组织和各位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下,组织严密、有序,取得了圆满成功,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对各位评委以及为大赛辛勤工作的所有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对所有积极参加比赛的青年教师、参与听课的教师们表达敬意.
一、大赛前的方案制定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未来与希望。本次大赛本着促进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成长的平台,推动“聚焦课堂、减负增效”的教学思路,在方案的制定上,较往届作了一些调整与改进.
1.增大了获奖比例
本次大赛参赛的南北两部青年教师共计116人,评出一等奖23人,二等奖24人,说课优胜奖35人,获奖教师合计82人,占参赛教师总数的71%,增大获奖比例的目的是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能踏上一个新的平台,为他们今后在更高平台上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还增加了优秀组织奖,促进教研组带动所有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形成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增设了“教学细节创新奖”,其目的是引领大家关注教学细节、鼓励教学创新.
2.改进了预选方式
本届大赛变“上课预选”为“说课选拔”,目的是真正落实教研组组内预赛选拔,杜绝“组内不赛,直接推荐”的现象,确保比赛参与面与预选的公平性.此外,为青年教师参加以后的各类学科教学评优、职称评选的必然流程“说课”,提供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3.制定了说课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本届大赛方案中制定了雨花台中学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说课评价标准”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确保了评比的科学性、公正性.这两份评价标准的制定不仅为评委评分提供了标准,同时也为青年教师“如何说好课、如何上好课”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二、大赛中的情况与分析
本次大赛被重视程度高、参与面广,全校“聚焦课堂、研究教学”.在参赛选手精心准备、教研组积极组织磨课和听课动员的基础上,大赛中精彩纷呈,听课人气旺,形成了积极研讨课堂教学的氛围.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团队合作,发扬集体精神
这次大赛,教研组凸现团体力量,发扬集体精神,为参赛教师做赛前培训,组织组内教师积极参与听课与磨课.其中,高中地理、化学组在预赛前组织了本组教师对说课的方法和重点进行了培训和研讨;高中数学组帮每位参赛教师选题、磨课、试讲修改不下三次;初中政治教研组在组长
初中语文教研组长
2.打造精品,展示个人风采
每位赛课教师赛前对自己的课进行了精心打磨,教学中都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采.比如:
章婷:文本研读细致、深入、透彻,设计精准;课堂语言优美、干净、精练;提问点评高屋建瓴,点拨中有升华.
徐俊:教学设计关注知识各板块之间的联系,条理清晰、层层深入,渗透了数学的学习研究方法,展现了数学的魅力.
傅砚:用歌曲导入新课、引出话题,构建了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整节课教学设计生动有趣.
曹寅:设计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方,注重增强学生的思维宽度,使学生在各种思考见解的碰撞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樊金玲:设计的实验操作的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和“做中学”的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张小明:在突破难点上,采用了动作与动画相结合,用简单的手势比喻来解释新概念和新原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掌握.
马王丽:在教材的使用上大胆地打破书本原有的结构,根据教学的需要把两个框题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使得课堂自然、流畅.
夏晏娟:明信片上撰写非正式信寄给老师的设计,贴合课文主题,又可实践写作,生动自然,贴近生活,真正做到变语言学习为语言运用.
以上就8位老师的课中亮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实际上我们47位赛课教师的课都有过人之处、成功亮点,限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评述,请大家谅解。
3.显现不足,留有提升空间
在欣赏精彩的同时,也能看到了部分教师的说课和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提升.如:
① 说课变成了简单的复述教学流程,缺失说课必要环节,缺乏教学结构的设计分析,缺少教学环节设计意图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举措以及对教学中多样“生成”的预见;
② 备课时,不注意备学生,教学时不能看到学生的需求,教学呈现为“要学生学”,而不是以“为学生学”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想学”,促进学生“会学”;
③ 课堂上对全体学生关注不够,只关注思维反应快的学生,有的学生一节课提问超过了三次以上,而对有的学生视而不见;
④ 教学中难点不突出,过分强调完整性,追求面面俱到,导致教师讲的偏多,给学生的消化、梳理、感悟的时间少;
⑤ 经验不足,课堂的节奏把握的不到位,缺乏随机应变能力、课堂驾驭能力;
⑥ 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师的板书设计欠缺,板演不规范、示范功能缺失.
三、大赛后的思考与期待
大赛结束了,但我们的教学研究没有结束.大赛在锻炼、展示青年教师的同时,也留下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思考和对全体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以及下一届大赛的期待.
1.组长们的教学建议
针对大赛中暴露出的一些教学问题与不足,教研组长们对学科教学提出了积极的教学改进措施与建议,我择其部分与大家共勉.
关注文本,立足文本,紧扣文本,进行备课、上课依然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杨秀华)
让学生从一堂课上学到基础知识、体味到人文素养,这就是有效的语文课堂。 (梅岚)
留给学生时间去独立思考;加强双基教学,训练还要到位。 (安勇)
加强备课组内的备课,研课和磨课,这对每位老师的教学都有益处。 (张益红)
活动设计时多思考为什么这么设计活动,不因活动而活动,要因教学而活动。(杨学兰)
多组织教师学习、听课、研课、反思,争取更上一层楼。 (肖长苏)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蔡沛梅)
课应该从细节上进行打磨,青年老师允许犯错误,鼓励教学的个性发展。 (王波)
加强对教材的钻研、对课堂的优化、对反思的重视。 (李娜)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注重观察学生,及时调整教学安排。 (梁晓华)
多听大师、同行的课,以大师智慧、大家的智慧来增强自己的智慧。 (魏丛凤)
把课堂教学与课后的反馈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政治学科的学习效率。 (王磊)
对教材的钻研,要站得高一些,挖得深一些,变记忆型历史为思维型历史。 (李济文)
关注课堂上的每个学生,杜绝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柏秀琴)
提高捕捉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的能力,以激活课堂教学。(方敏)
注意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多看、多想、多学,做个有心人。 (贾蓉)
对青年教师的课要从宏观上给以指导,细节上慢慢打磨。 (陆晓燕)
充分考虑每节课易出现的问题,提高处理各类课堂问题的应变能力。 (卞明)
上课时,我们的老师首先应该自己“活”起来,投入课堂。 (任云)
对于教学内容所涉及音乐作品,要多听,反复地听,才会有深刻感受和体验。(韦伟)
说明:这些文字是从组长们的小结中摘录,部分做了重新组合与修改,不达意处,请组长们见谅.
2.探讨“好课”标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华东师范大学
四、结束语
老师们,“五严”规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聚焦课堂,在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学校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评委、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雨花台中学初中部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