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0-06-19 09:06
  • 作者:
  • 浏览量:13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反思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共安排四个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步骤是:

1.概述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一是强调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以传统纺织业的衰落为例,分析说明这个结论。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丧失更多的主权,开放了更多的口岸,外国经济侵略更加深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并说明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个痛苦的过程,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2.讲清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目的,内容,历史地位和影响。

3.引导学生理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线索,指导学生浏览教材,划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了解各阶段的特征。并板书知识结构表。

4.引导学生分析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板书两点原因:列强入侵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洋务运动的诱导。

5.说明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及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反思:本课教学的缺陷在于没有引进历史材料,培养解决材料类的问题的能力目标落实不好。仍然是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思路。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例子虽然讲授生动,但是讲授过多,占用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没有安排学生看书,多数同学做了课堂笔记,教学效果一般。

 

第二课时的教学步骤如下:

1、 学习,引导学生回忆上节内容,过度到本节;

2、 引导学生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发展的原因;表现;政治影响。并板书要点。                                             

3、 分析第三阶段,即短暂的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及政治影响。并板书要点。

4、 分析第四阶段,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前期有所发展,中期遭到打击,后期萎缩。启发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原因。

5、 要求学生做配套练习题。

反思: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理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线索,讲清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影响。建立经济与政治的联系.教师边讲边板书,大部分学生做了笔记,看起来效果不错。但是,今天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看,我实际上完全取代了学生的劳动,这个知识结构表完全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才是贯彻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我实际上没有探索如何落实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距离课程改革的要求差之甚远。

 

第三课时,教学步骤如下: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归纳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因素,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情况。

2.学生读完后,引导学生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因素一一归纳出来,并做笔记。提出问题:这么多因素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说明近代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3.教师先提出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有什么区别?然后讲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区别,说明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制。

4.对配套检测中的部分选择题做简要讲解。

反思:这节课的思维训练力度比较大的,学生活动大大增加了。让学生自己动手阅读,归纳,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只是抓住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难点概念结合史实做了讲解,在拓展思维方面是有效的。

 

第四课时,讲解单元练习卷

学生已经按要求在课后完成了教师下发的单元检测题,这节课讲解单元检测题。重点分析了表格式材料题,归纳了此类题目的解法,并将解题步骤板书,要求学生记下来。感觉效果不错。

学生在课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1.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什么首先从纺织业开始?

2.为什么说外国侵略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是什么关系?

对以上问题,我分别为他们做了解答,并在辅导时向全体同学做了补充讲解。

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初看起来,似乎较全面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呢?从单元检测题中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有不少错误属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线索不清所致。仔细回顾教学过程,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占据了主要地位,讲解过多,让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不多,由于教学中对学生启发不够,没有学生的机会,对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各种因素缺乏深入的思考。由于教材中没有洋务运动的内容,学生普遍对洋务运动比较陌生。虽然采取了补救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

其实,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亮点是最后的材料题的讲解。因为我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解答材料题的步骤和方法,使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得到了落实。

上一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