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613
post:493613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

  • 发布时间:2015-06-30 17:23
  • 作者:刘淑洁
  • 点击量: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2、了解母亲的特点,感知母亲启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课文中的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解决了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其实如果能再深入地阅读文章,你对课文用“月光启蒙“作题目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二、品读歌谣,感受启蒙

先回忆一下,不识字的母亲是用什么方式给了我启蒙教育?

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1、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这些内容,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多读几遍。

2、童谣

1)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这些童谣的?对!童谣就是在儿童中流传的歌谣,节奏很明快。会读吗?

2)指导读这些童谣

3)读着这些童谣你有什么感受?正是这些风趣的童谣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去很多欢乐,所以作者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3、故事

1)母亲给我讲了哪些故事?

2)我说不止这些?你认为呢?(省略号,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3)想一想,这些故事给我带来了什么?所以作者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4、歌谣: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首歌谣,谁来读?

2)母亲是怎样唱的?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深情的……轻轻地……)这时的母亲饱含着是一片怎样的深情?谁来读

3)这样的歌谣是在什么样的氛围中唱起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课件出示情境及音乐,谁再读

4)你们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唱的吗?课件播放:母亲吟唱歌谣

5)再放一遍,跟着母亲哼哼这些歌谣

6)听着这样的歌谣,你想说什么?(出示第4段)

芳香的音韵,你怎么理解这句话?齐读课文。

所以作者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5、正因为如此,我们虽然日子过的清苦,但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

1)(出示课文)自己读一读这段课文,日子清苦是因为什么,精神生活丰富又是因为什么?

2)日子清苦——不长五谷,这里的“长“是什么意思?(因为是黄河故道,大片的盐碱地,无法生长庄稼)

3)精神生活丰富——“长歌谣”,母亲聪颖,生长在喜爱民间艺术的家庭中。

理解“长”:这里的长是什么意思?(产生)那为什么不用“产生”呢?(一个“长”字表现出了当地民歌兴盛,就像种子一样在民间中生根发芽,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活力)

4)聪慧的母亲伴着月光给我唱起歌谣,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我们再去读读这些歌谣,母亲借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

(勤劳是一种美德;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和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对,从混沌到豁然开朗,这就是启蒙。再读这句话。

三、总结全文,体验真情

1、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同学们,课文读到这,你还想说:

母亲(          ),却(        

2、出示:引读(音乐起)

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是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是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若干年后,当年的孩子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诗人,他畅游在诗歌文学的王国里,他有太多的诗句想送给母亲,有太多的回忆想与母亲分享,然而——(孙友田母亲的图片,原文第一段画外音:“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笑得我泪流满面”)

4、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篇课文,原文题目是《月光母亲》,还有另外两篇《母爱似水》、《迎接母爱》,推荐同学们课后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