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7-19页。
教材分析
“比大小”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同样多”、“多”、“少”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比多少”中,学生首次接触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在“比大小”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5的排列顺序。
“比大小”首先呈现分水果场景图,再呈现三个竖状排列的对比图。教材的编排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明线,即知识的联系,先用语言描述几种物体的多少关系,进而引出数学符号 “=”“>”“<”,介绍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比较结果。另一条是暗线,即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水果图比较无序、杂乱,竖状排列的分类图比较清晰,各类对象的数量一目了然。从杂乱到清晰的整理过程中,可以渗透分类整理、有序排列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并感知按物品种类排列、“起点”对齐、一一对应等特点,获得象形统计图的初步经验。
教学目标
1、认识符号 “=” 、“>”、“<”,会用符号描述 5 以内数的大小。
2、在由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思想,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和符号意识。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规范书写,积极表达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 “=” 、“>”、“<”,会用符号描述 5 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 、“>”、“<”的含义,区分“>”、“<”。
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梳理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有几只猴、几个梨、几个桃和几根香蕉,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是零散、不完整的。]
教师要抓住生成信息,为分类整理做情感上的孕伏。
[设计意图说明: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 探索新知,渗透思想.
1、分类比较。
师:你能想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吗?
[学情预设:只要先把猴放在一起,梨放在一起,桃放在一起,香蕉放在一起,再数一数就知道。]
师:为什么要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呢?请用学具自由摆一摆,让人能一眼看出这幅图中有哪些东西,分别有多少。
[学情预设:可能出现的摆法有:①按不同物品分类摆4堆;②从上往下,按1只猴对1个梨、1个桃、1根香蕉的方法摆,最下面的几行没有对齐;③按书上的象形图那样摆,对得很整齐,而且是从最下面一行开始对齐。]
师:比较这三种摆法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情预设:相同点都按类放。不同点:第②、③种摆法,物品对得很整齐:第②种和第③种摆法顺序不同。]
讨论:这样分类摆有什么好处,摆放时要注意什么?哪一种分类能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第②、③种分类方法,都是一个对着一个摆,比较容易看出谁多谁少;第③种摆法,高的就比较多,更符合我们平时比较的方法。
[设计意图说明:当不容易看出多种混在一起的水果数量时,引导学生用分类整理的方法摆一摆.在操作中充分暴露无序摆放的缺陷。在比较中体会分类摆放、有序排列的优点。在这一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有序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象形统计图的特点。这样的设计,表面上看学生并没有获得多少直接的知识,但能为后续学习分类、统计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数学思想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机会。]
2、认识“=”。
(1)学一学。
师:小猴最喜欢吃桃了,一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①用数的方法来比较。猴子有3只,桃子也有3只,猴子和桃子一样多,所以桃子够分了;②用看图的方法进行比较,猴子摆了3只,桃子也摆了3只,猴子和桃子一一对应一样多,所以桃子够分了。]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很好,左边的3只猴可以写成几?右边的桃呢?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师:3和3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同样多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3=3。]
教师板书:3=3 ,并说明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 表示这两个数相等。带领学生读一读:3等于3.
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等号两边的数相等;等号两边是两个相等的数。]
师:表示两个数相等,我们可以用“=”号。用“=”表示同样多有什么优点?
[设计意图说明: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指出,可以用“=”表示相等,将“3等于3”、“3与3同样多”等写成“3=3”,并讲解“=”的读写法,让学生感受到使用“=”号的合理性和简洁性。]
(2)练一练。
□○□ □○□
可以用数几表示小动物的只数?方框里填几,圆圈里填什么符号?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说一说并举例,帮助加深对于“=”意义的理解。]
3、认识“>”,“<"。
(1)认识“>”。
师:每只猴分1根香蕉,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因为3只猴子比2根香蕉多,或者2根香蕉比3只猴子少,有可能有学习基础较好学生可以写出“3>2”的式子或者“2<3”的式子,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2”。如果学生说出“3>2”的式子,让学生说明,教师补充;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说明因为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大,所以不够,我们还可以用“3大于2”来表示并板书:3>2 ,解释“>”,读作“大于”,表示3比2大。]
师:仔细观察,3>2表示什么意思?大于号有什么特点?你怎么记住它的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大于号的左边开口大,右边尖尖的;大于号的左边是大的数,右边是小的数;大于号的开口对着大的数,尖尖角对着小的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老师也记住了。
(2)认识“<"。
师:每只猴分1个梨,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猴子有3只,梨有4个,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梨多出来了;猴子摆了3只,梨摆了4只,猴子和梨一一对应,猴子比梨少了,所以梨够分;3比4小,4比3大,所以梨子够分;如果学生可以说出“4>3”的式子,让学生说明表示的意义,教师补充,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说明4比3大,反过来说明3比4小,我们还可以用“3小于4”来表示,并板书:3<4 ,解释“<”,读作“小于”,表示3比4小。]
师:仔细观察,小于号有什么特点?小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小于号的左边尖尖的,右边开口大;小于号的形状正好与大于号相反;小于号的左边是小的数,右边是大的数;小于号的开口也是对着大的数,尖尖角对着小的数等等]
(3)练一练。
学生在书上的日字格中练写等号、大于号、小于号。
(4)完成书上P17“做一做”。
第1题,教师指导学生用手势表示等号、大于号、小于号。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各式子,并说说什么时候填大于号,什么时候填小于号。
指出:大数在前填大于号,小数在前填小于号。
三、回顾梳理,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认识了哪些新的符号?你能说说这些符号的意思吗?怎样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和“=”。还知道: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不同数比大小,用大于号或小于号]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顾小结: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设计意图说明:“<”“>”的区分是这节课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的特点,进行区别并加以概括成顺口溜,帮助孩子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