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剪子、锤》教学设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尹润萍
2013.12
教学内容:
苏少版(修订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第五单元——
唱《包子、剪子、锤》
听《猜谜谣》(山东儿歌)
教学目标:
1. 针对本课游戏歌曲的题材特点,开展“快乐玩玩玩”的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组织为“走走与跳跳”、“音乐跷跷板”和“谜语猜猜猜”三个游戏。通过一系列唱、听、动、念的音乐游戏,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培养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愉悦心情,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
2. 通过走、跑、跳三种步态的综合活动,将节奏通过身体动作进行表现,听动唱结合,帮助学生感受与表现《包子剪子锤》第一部分的节奏特点;通过师生、生生的“音乐跷跷板”游戏,使学生感受歌曲第二部分节奏与旋律中的呼应特点,从而进行准确生动的表现;通过“谜语猜猜猜”的活动了解《猜谜谣》的歌词内容,结合方言感受音乐旋律的地方特色。
3. 能运用所认识的音(r、m、s、l)学唱歌曲中的旋律短句;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其核心是感受和表现歌曲的韵律、音调以及结构的特点,有机地将音乐要素的感知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入其中,使学生愉快而又清晰明朗地进行音乐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营造音乐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以音乐的方式进行交流,有助于教学组织,避免游戏活动中的秩序混乱。
教学过程:
游戏一:走走与跳跳
【阶段目标】:通过走、跑、跳三种步态的表现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歌曲《包子、剪子、锤》第一乐段旋律的韵律特点;复习已学的音r、m、s、l,识唱由其在歌曲中构成简单旋律片段;创设二人游戏的情境,以“包子、剪子、锤”游戏的形式,进行演唱与表演的活动,从而完成歌曲第一乐段的学唱。
一、准备活动。
1. 随乐行进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琴声中自由线路行进(行进过程中不碰到任何人与物品),根据教师所奏音型配合以走、跑、跳的步态。
走:X X 跑:XX XX 跳:X·X X·X
2. 乐句节奏的步态表现:静止聆听教师弹奏的旋律,再用步态将其节奏表现出来。
二、歌曲第一部分学唱;结合学唱认识
1.
2. 识唱后半句旋律:
“大家瞧,这些音符是‘走’着来的——”出示曲谱,带领学生节奏,并认唱音符,再加词演唱准确。
活动:听老师弹奏歌曲第一部分(前四个乐句),找一找,这些“走”来的旋律在哪里;与老师合作,随乐边唱边走。
3. 认识
“看一看,这四句中的哪一句发生了变化——”
4. 模唱前半句旋律:
活动:仔细聆听,随乐前半句跑(跳)行进,后半句原地接唱。
(2)出示前半句歌词,对应格子谱的节奏读一读。
活动:师生合作,教师唱前半句,学生唱后半句,注意两者声音统一配合。学生对旋律稍熟悉后交换进行。(钢琴伴奏)
(3)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部分,边唱边用相应的步态行进。
三、学习歌曲数板部分,开展双人游戏活动。
1. 示例游戏规则:
教师邀一位学生共同演示游戏规则:两人并排,一人用歌声与手势“指挥”另一人用合适的步态围绕自己行进。
2. 学习数板乐句:
提出问题:“我们两都想当指挥(走动),怎么办?”出示:
带领学生按节奏齐读,并以此示范划分角色进行游戏。引导学生注意游戏中“指挥者”的声音是行进者步态的重要根据,并思考该怎样去“指挥”别人。
3. 进行合作游戏:
自主调整座位,和好朋友两人组合并排坐在一起,按规则进行游戏。强调游戏中的合作与交流。
游戏二:音乐跷跷板
【阶段目标】:针对第二乐段旋律与节奏的特点,以“音乐跷跷板”游戏开展对话式的学习,从中引导学生对比并唱准“m、l”“m、s”音程所构成的旋律;承接前面“包子、剪子、锤”游戏的形式,开展二人组合的演唱与表演活动,学会第二部分,从而完成整首歌曲的学唱。
一、以师生跷跷板的活动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2.通过师生游戏巩固两组音的音高关系,感受节奏呼应的表现特点。
活动:跷跷板轮流抬起(站起并演唱),老师在“m、l”一头,学生在“m、s”一头,教师以不同的节奏韵律变化演唱这两个音,学生唱自己的两个音,并用与老师同样的节奏韵律呼应。
3.完整演唱:分别加入歌词“蹦蹦跳跳”和“快快乐乐”练习,带领学生按歌曲的中的节奏和顺序游戏,并以并一部分“轻轻松松轻轻松松玩一玩”一句为结束乐句。
二、以双人活动的形式感受与表现第二部分的韵律。
1.明确游戏规则:以“包子剪子锤”决出分工,再进行游戏。
2.双人合作游戏,边唱第二部分边表现跷跷板,用伴奏音乐伴奏,前面加入“包子剪子锤”的数板。
三、两个游戏组合,完整地演唱歌曲。
1.出示歌曲曲谱,完整地听范唱:“这两个游戏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2.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进行游戏。
游戏三:谜语猜猜猜
【阶段目标】:通过猜谜游戏了解歌词内容,进行节奏诵读;感受歌曲旋律与方言音调的联系;将本课的三个游戏串联进行,巩固所学内容。
一、猜谜语,节奏诵读:
1. 师逐一出示谜语(第一段两个问题),学生猜一猜。
2. 出示前半部分歌词,按节奏读一读:“这样的回答你们满意吗?”
3. 出示后半部分歌词:“这样行不行?”带领学生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完整地按节奏诵读歌词。(音乐伴奏)
二、感受歌曲旋律蕴含的方言音调特点。
1. 师用山东方言进行诵读,“老师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一样?猜一猜,老师为什么用这样的方言来读呢?”——山东儿歌。
2. 完整聆听歌曲,感受其旋律中方言音调的特点。
3. 学习几个有特点的方言发音,随音乐读一读。
三、组合游戏:总结与巩固:
1. 游戏规则:第一次“包子剪子锤”的胜者任第一个游戏的“指挥”和第二个游戏中“蹦蹦跳跳”的演唱;第二次“包子剪子锤”的胜者为猜谜诵读的提问者。
2. 将两个歌曲(唱《包子剪子锤》和听读《猜谜谣》)结合起来进行组合游戏,巩固本课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