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441
post:493441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2-06-25 08:45
  • 作者:提秀雷
  • 点击量:

基于学生  以学定教

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还没有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但是学生对于这一领域知识的认知绝不是一片空白。我们的教学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来展开。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必须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分。前几日我对四年级的孩子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很多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底边乘邻边”,这是学生应有的逻辑起点,但是不乏学生知道“底乘高”,这说明这些学生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现实起点。如果只考虑逻辑起点,教学将缺乏吸引力和挑战,如果只关注部分孩子的现实起点,教学也必将缺乏适切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开展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的逻辑起点,也不回避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以学定教,力图使教学做到贴着学生的思维前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要解答的无非是以下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围绕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交流探讨中,逐步明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是底乘高而不是底乘邻边。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3.让学生在猜测——验证——辩论——修正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定位,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开门见山的导入。出示图形(1长方形、2平行四边形),观察,比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由于这两个图形的大小较为接近,仅仅依靠眼睛观察很难确定面积的大小,在此环节,学生意见会有分歧。当他们发现通过简单的观察、重叠等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自然就产生了学习的需要。

此时,学生可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大致有二。其一,用透明格子纸覆盖,数格子。其二,测量数据,计算。由于以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加之图1是可以计算的长方形,学生更容易想到要通过计算的方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此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无法准确的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另辟路径,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个环节,根据学生的思考,验证猜测,得出结论。学生各自测量所需的数据,进行计算。根据课前的调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大致会有两种情况:情况1:测量底边和邻边,然后相乘。情况2:测量底和高,然后相乘。虽然第一种认知是错的,但却是宝贵的。它既能让学生“展现”自己,又能给新知探究提供可研究的材料。在汇报的时候,让情况1先展示。汇报中,两种结果,谁是谁非,必然引起认知冲突。然后教师课件出示方格图,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是一个递进式思维,是不断修正错误思维,一步步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

第三环节,深入探究,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而不是底边乘邻边。这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更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一环节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高”来计算,道理何在?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提供剪刀、方格纸等必要的学具)

反馈汇报: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成一个三角形(或梯形)拼接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他们的面积是相同的。讲述:这一操作过程就是转化的思想,把没学过的知识变成已经学过的知识。

在这一环节还要重点解决第二环节遗留的问题,同样都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为什么割补、平移的方法可以,拉伸的却不可以呢?

这个疑问的解答,需要的是观察、比较、分析等充满挑战性的思维过程。

接下来,对转化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正强化。小组合作完成例3。重点讨论: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乘高。教师介绍并板书字母表达式。

通过几个回合的讨论、辨析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应该有较深刻的认知。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巩固练习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基础练习。基础练习1:数学书,“练一练”。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巩固平时四边形和他转化成的长方形的关系,进而加强对公式内涵的理解。基础练习2: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底所对应的高。第二板块是拓展练习。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架,长12厘米,宽7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不断地拉伸下去,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不断的拉伸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至此,本课的教学设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