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396
post:493396

(石光翠)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5-07-03 09:46
  • 作者:石光翠
  • 点击量:

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设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石光翠

 

教学内容

唱:什么结籽高又高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山歌《什么结籽高又高》,感受壮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2.    简单了解刘三姐的故事,知道山歌的特色。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

3.    积极参与"对山歌"的实践活动,并在即兴创编、合作演唱的过程中体验山歌的节奏自由、音调高亢、即兴演唱等特色,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用放松、愉快的歌声演唱歌曲《什么结籽高又高》,知道山歌的特色,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对”。

 1、对节奏接龙练习。(要求:无论老师拍出的节奏是长还是短, 你们呼应不变:XX   XO

师:(1××  ××   ××  ×   生:XX   XO

2××  ××  ×·×  ×      生:XX   XO

3××  ×    ×××  ×      生:XX   XO

4××  ×    ×××  ×      生:XX   XO

小结:刚才我们所做的游戏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称之为“什么”?

师:对节奏。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个 “对旋律”游戏

2、对旋律接龙练习。要求:无论歌词还是旋律的长短在变,

你们的旋律呼应一律都是“31  20”。(我们先来试一试,注意看老师给出的手势)

师(唱):32   32   13  2     生:31  20

25   32   13  2     生:31  20

661  21   25  2      生:31  20

113   21   23  2     生:31  20

小结:这种“对”的方式看看人数上有什么特点?(老师一个人,与全班同学对唱,这种形式就叫做“一领众和”。

二、“唱”

1、接下来,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的录音,听听歌曲呼应的长短是怎样的?请大家用手指将“领”的部分给“点”出来;再讲“和“的部分用手拍出来。

2、重难点解决:

1)教师范唱最后一长乐句,思考: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练唱?(师生接龙分成两个乐句进行听辨练唱)

2)加上呼吸记号练唱。

3、有了旋律再加入歌词练唱,就成了“对山歌”

小结:这种“对”方式叫什么,你们知道吗?对,就叫“一领众和” 。“和”的方式有长有短,接下来我们来听听下面一首歌曲是用长句还是用短句来呼应的?

要求:老师唱,请大家用手指将领的部分给“点”出来,“和”的部分请用手拍出来。

重难点乐句练唱:

1、哪一乐句比较难唱?

如:3323  2121  2166·1 2321 6565 6 5.

2、听听看:这一乐句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唱比较容易?(师唱生听辨)

3、我们一起来练模唱这一句(跟琴模唱、识谱唱、填词唱)

1)指谱慢速视唱;(2)跟琴唱一次;(3)加上正确的呼吸记号练习一次;(4)配上歌词唱一次。

4、当一段旋律加入了内容,就成了“对山歌”。

什么是山歌?---人们在生活中经常用“你一句,我一句进行对答的交流方式,内容来源于人们的劳动与生活。

5、请看视频《刘三姐对山歌》,歌曲中问了什么?能答出来吗?下面老师来问问题,需要你们配合接唱“和“的部分,仔细听-需要在什么地方出来声音?

(重点练唱:第一段歌词。问、答;师领众合。第二段歌词,请学生猜答案,生领师和。

6、分角色练唱:  女生领唱,男生和; 

7、老师加进去唱“哎”一声吆喝起什么作用? 唱一次。

三、“编”。

(1)创编歌词的小组合作要求是:歌词一人写,大家编。

(2)组内讨论、分角色对唱.小组歌词展示。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曲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