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墙
张明娟
教材简析:
《绿色的墙》是出自一下生本《课外阅读》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它叙述了一堵水泥墙,因为又白又毛糙不受人们喜欢,感到很委屈。这时一只黄莺飞来了,停在墙头上唱歌,墙很高兴。黄莺告知墙还会回来看它,墙感到又惊又喜,想改变自己的模样。这时,墙角的爬墙虎表示可以帮助墙。不久,墙面上就一片绿色了。黄莺飞回来看到了,非常高兴,唱起了绿绿的歌。
这篇文章出现了4个主要角色——墙、人们、黄莺和爬墙虎,每个角色身上都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如爬墙虎乐于助人,人们否定着墙,墙也变得不自信;黄莺在墙上唱歌,让墙感受到自己有用,值得他人的关注;墙因黄莺的友善肯定而产生了改变自己的动力,变得积极乐观。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尤其是生本班已经具备了一定研究字词和读文理解的能力。对于生字词,他们已能从字音字形字义进行自主研究。读了课文后,他们能够迅速感受到爬墙虎的乐于助人,这是理解课文的起点。但学生很难进一步思考:文中黄莺对墙的影响以及对墙自身的解读。这显然是课文理解的难点。因此,在前置作业上,我安排了三项内容:1、学生就课后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进行研究;2、读课文,写出文中出现的四个主要角色,说说最喜欢的角色,归纳关键词,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3、你喜欢文中的墙吗?为什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糙、模、烤、喉”这4个生字。
3、通过语言文字,感受爬墙虎乐于助人的品质,体会黄莺对墙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墙这个角色。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文字后交流喜欢爬墙虎和黄莺的原因,感受其身上的品质。
3、通过对墙这个角色喜恶的充分交流,正确认识墙这个角色。
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 交流生字研究,正确认读9个生字,学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
直接导入课题后,指名一生作为主持人,全班交流前置中的生字研究。其中关注:
字音:糙(平舌音)和模(多音字),读准后鼻音:莺、藤、烫
字形:相机引导学生关注4个左右结构的字“糙、模、烤、喉”,关注相同点,左窄右宽,米木火变成偏旁时的变化,学会比天地,重点范写指导烤,强调右下方的书写。喉注意右边不要多一竖。之后学生在田格本各写4字一遍。
字义主要理解委屈
之后屏幕出示生字词,全班齐读巩固。
二、 合作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组长分配,抽一组上来汇报。
师生评议后,学生根据屏幕的提示填空,了解课文大意。
屏幕显示:
一堵水泥墙,因为____________不受人们喜欢,感到_______。这时________飞来了,停在墙头上唱歌,墙________。黄莺告知墙__________,墙感到___________,想___________。这时,__________表示可以帮助墙。不久,___________。黄莺飞回来看到了,非常高兴,唱起了绿绿的歌。
三、 细读课文,感受4个主要角色
1、这篇童话故事中,出现了4个主要角色,他们是——学生回答:墙、人们、黄莺和爬墙虎。那这4个角色中,你最喜欢谁呢?根据前置中的研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结合课文中的文字说清楚原因。然后每组选派一位学生进行大组交流。
交流要点:
爬墙虎:乐于助人。
(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3、4两个小节。(抓住语句不停地爬、太阳烤,爬得更起劲:感受爬墙虎一直帮助墙,并未因为困难就退缩。)
(2)讨论:如果是你,还可以怎么帮助墙?
黄莺:(你喜欢黄莺吗?)
引导学生关注第2小节,分角色读一读。
找出墙心情变化的词语,从一开始的委屈——开心——又惊又喜,思考变化的原因,感受黄莺对于墙改变的重要性。
关注“看我”,从而感受:墙通过黄莺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得到别人的喜爱,也是很重要的。于是墙变了,心情变了,也想变个模样去感谢黄莺。黄莺让墙有了改变的动力。
2、那你喜欢课文中的这堵墙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
不喜欢:其实墙自身没有变化,是为了迎合别人的喜欢而改变自己。
喜欢:知道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