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116
post:493116

《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2-06-25 10:38
  • 作者:全敏
  • 点击量:

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导入

1、板书:萧红  这个人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应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小红鞋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2、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这本书与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3、板书:回忆    谁能说说“回忆”的意思?这个词与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4、总结: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却是萧红长大的地方,她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在《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在这篇文章里,萧红都回忆了什么?相机板书:

人:祖父

物: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倭瓜 黄瓜 玉米

事:拔草 栽花 铲地 浇菜

三、精读课文

1、这篇文章,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懂也难懂,萧红究竟回忆了什么?

请你默读课文,你会发现文中有一段话写得很特别,这个特别的句子不是比喻句,也不是排比句,他特别在哪里呢?你刚读的时候甚至都觉得它很啰嗦,找到了请写下来。

2、出示句子:一切都活了……….(13小节)

这一段话很特别,如果你掌握了它的特点,读几遍就可以把它背下来,愿意试一试吗?自由读,试背。

3、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快把这段话大致背下来呢?(反复)

是啊,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

教师 学生引读,

4、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开心,无忧无虑,生机盎然

总结:是啊,这就是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一段话,我们感到院子里的一切都是那样自由,快乐,温暖。其实,文章里还有一些反复结构的句子,你们找找。

5、出示句子:祖父戴一顶………..

这也是反复结构的句子,我们再来反复读一读

教师引读

注意: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有特别的心情,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自由,快活,高兴

6、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读读。

祖父…………,我就……..,祖父劳动……….我就劳动。祖父真劳动……….,我就……….

7、萧红是在瞎胡闹,请你读一读3—12自然段,你是从哪里看出他是在瞎胡闹呢?

乱勾一阵,浇水(菜),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追蜻蜓。

8、这么多“瞎闹” 中,你觉得闹得最离谱的是那一次?

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太可惜了,浪费粮食。

是啊,这一点祖父也看不下去了,因此课文中有了他们一段对话。

分角色朗读5—10小节。

这段话中,“笑”出现了几次?3次,大笑起来,笑够了,又笑起来。

祖父在和我说话的时候从头到尾一直在笑,你觉得祖父是怎样的祖父?

和蔼、宽容、有耐心

除了笑,你还关注到什么?教给我常识。

慢慢地  为什么?有耐心,萧红那时候5岁,担心她受伤。

9、除了这件事,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体会到祖父的用心?

单让我拿锄“头”,无微不至。

头戴草帽,祖父为她事先准备的。

一顶小草帽,一个劳动工具,一声嘱咐—慢慢过来,这些细心的地方汇聚起来,祖父的形象渐渐清晰。

出示: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

祖父把锄杆拔下来,让我………

祖父大笑起来……….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

与其说,我跟着祖父闹,不如说祖父…………..?陪着,看着,支持我闹。

因为祖父的宽容、慈祥、耐心,所以萧红觉得她的生活是……….

快乐,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10、同学们,我们刚开始读这篇课文,觉得萧红是在回忆园子里的人、事、物(指板书)。

读到现在,我们发现,萧红回忆的这些人、事、物其实就是在回忆自己的快乐自由的童年,当然,她自己心里的想法她当然清楚,愿意怎样就怎样,但是园子里的瓜果、动物,心情如何他怎么知道的呢?难道她去采访它们了吗,请大家讨论一下。

11、借景抒情,自己快乐,觉得院子里的一切也快乐,“移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通感,快乐时看什么都开心,伤心时,看什么都不顺眼,这就是“移情”。

四、拓展

1、同学们,你们能否猜测一下,童年生活这么快乐、自在、无拘无束的萧红长大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指名说。

我们了解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她的作品,萧红长大后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讲给你听,事实上,很少有人的生活像她这般坎坷多难。

萧红生平

2、当我们了解了她的生平经历之后,再去读《我和祖父的园子》,可能感受会有一点点不同,在《呼兰河传》,的最后,有一段话,蚂蚱、蜻蜓、蝴蝶、倭瓜、黄瓜、玉米,还有祖父,再一次出现在萧红的笔下,出示尾声

同学们,记在哪里了?《呼兰河传》里,记在了心里。

如果有机会,真的可以尝试去读一读《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