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996
post:492996

灰椋鸟

  • 发布时间:2013-06-20 12:15
  • 作者:邱桂华
  • 点击量:

苏教版第十册《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3—5自然段是重点,写灰椋鸟的归林以及入林后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课文的作者徐秀娟,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重点学习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思和表达方式。

3.在阅读理解的推进中,对“美与和谐”有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课    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上网搜集作者徐秀娟的故事。

教学方法:1.以“美”与“爱”为关键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透过作者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在语词的深处,挖掘文本鲜活的内涵,使之成为学生内心呼之欲出的情思与感动。

          2.借助网络素材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真切感受灰椋鸟“排空而至”等场面;让学生在画面与音乐声中入情入境,发挥想象,训练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       齐读课题,质疑导入

1.再来认识一下灰椋鸟。(出示图片):它的嘴巴(尖尖的),背(灰灰的),远远望去(黑乎乎的),作者徐秀娟说——(课件浮出字幕:有什么好看的呢?)

过渡:究竟是好看还是不好看?研读完全文就知道了。

2.听写几个四字词语。归纳画面。(板书:归林、闹林)读词。

二、       探究感悟,理解发现

(一)探究一:

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的第四小节,想一想,把关键的词圈出来,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后交流,教师点拨并相机指导朗读: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1)用动作理解“盘旋”;联系上下文理解“陆续”;

(2)重点解读:投入。理解灰椋鸟对刺槐林的感情。

(3)相机指导朗读。

2.“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1)播放归林视频,师质疑:好看吗?这场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点击:排空而至。问:这个“排”是什么意思?

(播放黄河视频)当我们看到波涛滚滚的黄河那万马奔腾的气势,你还想到了哪个带有“排”字的成语?

师:有同学读过王安石的这句诗(播放《书湖阴先生壁》视频片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师释:后一句是说,两岸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我们的眼帘。

这里的“排”都有“推”的意思。

(3)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壮观的场面?指导读这些词,边读边想象画面。

(4)师小结:是呀,这哪里还是一只只鸟儿呢,这分明是一支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的(大部队)呀!“大部队”为什么加引号?

3.过渡:那些先锋队伍回家后干什么呢?后来的大部队又怎样呢?

(1)男女生分角色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点击“倾诉”)这鸟儿也懂得了倾诉,懂得了交流。

找找还有哪些词将灰椋鸟写得人性化了?

4.想象说话:

假如此刻你就是那一只可爱的灰椋鸟,你会对伙伴们倾诉什么?又在呼唤什么呢?

链接四幅图片,点击鸟声,创设情境说话:

(1)这几个好伙伴还不愿分开,他们在互相倾诉什么新鲜事儿呢?一只鸟儿说——另一只又说——

(2)这位鸟妈妈回到家一眼没看着自己的孩子就慌了神,连忙大声呼唤——

……

5.梳理每四自然段,指导背诵方法。

(二)探究二:

读: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

悟:再读读,和同桌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并加上简单批注。

1.“看,这几只……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质疑:有什么好看的呢?好看在哪儿?

指导读:那种轻盈优美的姿态谁能带我们去看得更真切些?

2.“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

师:什么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灰椋鸟的叫声。)重点读好此句。

师: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这声音?(万马奔腾,震耳欲聋)与文中的描写比较。文中的描写不仅显得声音大,而且不嘈杂,很优美,很震撼,值得欣赏。

师:在这个俱乐部里,彩灯就是天上的—— 音乐就是—— 那翩翩起舞的少女就是——

3.作者看到这样的场面,不禁这样想(课件出示)学生齐读:这上万只……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欢呼些什么?

5.把你的欢呼,你的惊喜,放到你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去吧!(齐读第5节)

6.好美的画面,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作了一首小诗——(配乐范读,齐读)

7.浏览第五自然段,将课文分成四个层次,提示顺序,指导背诵方法。

(三)学习第六小节

师:作者在感慨之余又陷入了沉思。指读第六自然段。

1.    出示反问句,指读。

2.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点击课件)有什么好看的呢?(好看在哪儿?)师小结:这么温馨、和谐的画面真是一种大美呀!

3.    情感升华:一句反问,作者无疑是在提醒我们思考,这样的大美,是谁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林场工人

4.板书并提示“人——林——鸟”的关系。

师:我们应该感谢的只是植树的人吗?还应该感谢谁?简介徐秀娟的事迹,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

6.齐读: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没有徐秀娟这样爱鸟护鸟的人我们到哪儿去观赏这样壮观美好的画面呢?

师:执著的徐秀娟用生命唱响了献身环保的赞歌!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点击课件)齐读“我爱鹤,我爱大自然,我愿在莽莽原野上寻找,寻找理想、友谊和生活的答案……”

师:这是一种大爱,正是这种大爱,才创造了大美,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这种美的名字,叫:和谐。

画圆,板书:大爱,大美,和谐

5. 让我们记住作者徐秀娟的这句话:(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三、       总结板书,点明主题

(指板书)如果我们人人都爱鸟护鸟,不仅是鸟,和所有的动物友好相处,我们就到哪儿都能观赏到这或壮观或美好的画面,生活中会处处出现和谐之美。

四、       布置作业

必做题:背诵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选做题:阅读巴金的《鸟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