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757 post:492832
487757
post:492832

谢丽 《太阳出来喜洋洋》

  • 发布时间:2011-06-27 09:49
  • 作者:谢丽
  • 点击量: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设计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山区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山歌。歌中表现了砍柴儿童迎着朝阳,拿着斧头,挑着扁担,翻山越岭,边干边唱,乐观开朗的情景。歌词通俗纯朴,富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

此歌曲离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是很遥远的,为了使学生学好歌曲,从内心接受并喜爱这首山歌,同时通过此歌的学习了解和喜爱民族音乐,笔者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二拍子的韵律,能用高亢乐观的歌声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能力目标:通过唱歌、欣赏、装扮等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艺术表现才能。

情感目标:在丰富的表演活动中,了解四川民俗,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激起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此课的学习重点是感受四川民歌的韵律,能用高亢乐观的歌声演唱。难点是唱好装饰音。

一、智力游戏导入营造活跃氛围

“智力游戏”在电视台主办的各档综艺节目中都很火暴,“开心辞典”、“幸运‘52’”、“三星智力快车”、“全家总动员”等都是孩子们喜爱的电视娱乐节目。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趣味抢答”导入课题。

题目一(两个字):提示1:省;提示2:中国西南;提示3:成都;提示4:蜀

题目二:教师用电脑绘画出大熊猫。学生在教师画的过程中竟猜老师画得是什么?

接着欣赏送往台湾的可爱的熊猫宝宝“团团、圆圆”,了解到为祖国两岸的友谊做出贡献的大熊猫来自四川。进而带领学生走进四川,欣赏四川风景九寨沟、娥眉山、都江堰、乐山大佛等,感受四川的美丽。

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主题,营造一个轻松、活跃、自由的心理氛围,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步步深入学习主题。

    二、感受四川音乐 ,引起情感共鸣

1.播放《茉莉花》《青藏高原》《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三首歌曲,辨别哪首歌曲是四川民歌?

A、《茉莉花》是一首流行于全国的人们喜听爱唱的江苏民间小调。曲调优美清新,歌词流畅押韵,节奏也较规整,情感细腻。

B、《青藏高原》是一首西藏地区高亢明亮的歌曲。

C、《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富有四川地方特色的歌曲。

欣赏歌曲时可以运用线条来表达对这三首歌曲不同的风格,也可以随音乐做动作,通过肢体动作来体会它们的不同韵律。学生讨论为什么江南一带的歌曲曲调大多委婉清新,西藏地区的歌曲曲调高亢绵长,四川地区的山歌很多呢?

学生讨论四川的地形、地貌等特点,体会到《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旋律的特点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最后通过讨论总结:一个地区的音乐风格和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2.在学生听辨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跟着歌曲的旋律哼一哼,身体随着节奏动一动,感受歌曲乐观开朗的情绪。

通过听辨音乐,熟悉歌曲旋律,为新歌教学作铺垫,在听、唱、动的同时,改变了以往枯燥的学歌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

3.节奏比较与练习,克服歌曲的难点。              

先让学生唱一唱没有连音线的歌谱,再加上连音线和波音记号,由简到难,学生很轻易地解决了歌曲的难点,体会到四川民歌的旋律特色。

4.演唱歌曲,感受四川民歌的韵律,讨论歌曲的情绪、速度。

通过音乐作品的力度、速度、节奏、情绪的分析,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音乐作品及所要表现的情境,提高音乐鉴赏兴趣,带动学生乐于参与,勇于表现自己。

5. 教师指导学生学生用富有弹性、具有力点的声音歌唱,做到咬字清晰,声音圆润,并采用交替演唱、领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的练习与表演,进一步体验四川民歌曲调高亢明快、富有活力的韵律。。

三、巧用角色装扮,增强表现能力

1.指导学生用挂历纸或硬纸板做简易太阳帽。将挂历纸或硬纸板剪成草帽大小的圆形、花瓣形、六边形等,中间剪一个圆形的洞,要比自己的头小一点,套在头上就可以了。

2.营造在山地劳动的场景,学生扮演成在山上劳动的人,自由地创编动作(耕地、锄草、砍柴、拿太阳当扇子扇动等)进行表演,大家边唱边表演。也可以请部分学生分别扮演成花、草、树、石头等。

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形象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注重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与表现,此环节,学生学做太阳帽,戴着太阳帽表现山区农民上山劳动的情景,一边表演一边歌唱,气氛活跃、有趣,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展现他们的创造的才能。学生在创新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展现了自我。

四、强化音乐感受,鼓励课后探究

1.学生畅所欲言什么是山歌?

教师小结: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

2.欣赏《槐花几时开》和《采花》,说说哪首是山歌呢?

3.简介小调:即“里巷之歌”,除了劳动号子和山歌之外,各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归入这一类。小调韵律柔美、流利、委婉、含蓄,节奏规整,结构也比较严谨,感情表达细腻。

4.课后探究:你还知道哪些山歌或小调吗?

对课后学习作出要求,   鼓励学生积极地学习与探究,激起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笔者把自身定位为学生学习四川民族音乐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美,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孩子的心灵,同时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接触得到的事物着手,用他们喜爱的内容与民族音乐教学相融合。笔者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积极探索,注重创新,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了积极的整合,在课前充分了解挖掘,在课上搭建舞台,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与学习方式,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喜爱民族音乐。也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认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