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
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
活。
3、综合多元的形式表现《凤阳花鼓》,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与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 节奏游戏
1.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节奏游戏,请你跟老师模仿一组节奏。(教师演示IPAD上的模拟打击乐器,学生模仿)
2. 这是一组四拍的节奏型,每人也来创编一小节,小组交流,要求节奏型不一样,一组展示。(学生自己创编节奏)
3. 教师再敲击一组节奏,学生说出这组节奏的共同点(一组切分节奏)
4. 找出图谱中有切分节奏的小节,一起拍一拍。
5. 观察两行节奏,找出相同的小节,跟着音乐一起拍一拍。(背景音乐凤阳花鼓)
二、 旋律游戏
1. 旋律轮唱:教师演唱旋律,学生在后两小节听唱。
2. 自己视唱前两乐句旋律,找出相同的旋律,并注意每个月句的开头与尾音,你有什么发现?
3. 听辨这段旋律,这段旋律会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呢?教师用动作表现
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太湖美;花鼓
4. 用动作模仿敲击花鼓,陪着音乐做一做。
三、 演唱歌曲
1. 教师范唱,歌曲中哪些地方模仿了花鼓的声音?
2. 演唱后几乐句的旋律
3. 配上衬词唱一唱
4. 歌曲连起来唱一唱
四、处理歌曲
教师介绍花鼓: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
教师演唱: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老师:老师给你们一个调色盘你们会用什么颜色来表达这首歌曲的情绪?
学生讨论1分钟,请个别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
老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灰色可以代表心情很悲伤,黑色可以代表当时社会很黑暗,棕黄、土黄表示环境很萧条等等……
5. 如今,我们再唱凤阳花鼓,应该用什么样的歌声表现歌曲?为什么呢?
6. 学生用快乐幸福的歌声表现歌曲。
五、表现歌曲
1. 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2.观看凤阳花鼓歌舞的视频,了解舞蹈的基本动作。模仿其中的动作。
3.指导学生表演《凤阳花鼓》歌舞,配上动作表演歌曲
4. 综合表现歌曲,男生用自制的小鼓伴奏,部分女生舞蹈,加上轮唱。
六、乐曲欣赏
1. 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的变化。它的形式也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
2. 听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几次凤阳花鼓的旋律,出现的时候用节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