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叶蝶的最后归宿
一、教材分析:
《枯叶蝶的最后归宿》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者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散文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作者用细腻而深沉的文字道出了这不起眼的蝴蝶,以它生存和死亡的方式,拨动了自己敏感的神经,用隽永而哀婉的文字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诠释,是一曲奋斗的挽歌!这篇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文章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生命如果不能展现自己的本性,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使文章余味无穷,发人深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文章的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景物。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所表达的对生命的诠释。
B、学习借物喻人的手法。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遵循作者的情感变化,深刻理解文章所蕴含的能坚守自己的本性,勇敢而又执着地追求生命的价值,这样的生命更有意义的深刻含义。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歌德就曾说过,艺术的最高成就是风格。因此,研读这篇文章,品味林清玄式的清新语言,探究枯叶蝶的形象,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哲理,便成了教读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初品林清玄作品语言美。
第一步:生字词教学。从简介作者林清玄入手,告诉学生林先生的散文被称为世纪末最清新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深受海峡两岸读者的喜爱。继而引导学生关注这篇课文当中,有一些词语,初步感知他清新优美、意味深远的语言风格。
词语清新优美,文章更让人爱不释手。
第二步: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文章是读懂文章的前提和关键。
(二)走近枯叶蝶。
枯叶蝶为我国稀有品种,是蝶类中的拟态典型。数量极少,分布于海拔高度900米以上。作为蝴蝶它们的命运可是多舛之极。它们越是隐藏越是被炙手可热的追逐捕捉,由于数量少,珍贵,加上它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们枯槁的高贵的形象,追逐利益的人们想方设法的捕捉它们,它们已经面临灭绝的境地。
出示图片和资料,了解枯叶蝶。
(三)研读课文
1、 枯叶蝶最后的归宿是什么?死去。
2、 作者是如何描写它的死亡的?枯叶蝶竟然就这样死去了。
理解“就这样”:颓倒在枯叶里,化为一片枯叶。
(四)合作探究:对于这样的结局,作者是持怎样的态度?
它终于打破界限了,它终于放下执着了,它还原,而且完整了。
结合上文理解:
界限:介于蝴蝶与枯叶之间
完整:枯叶蝶在飘落时拟态为一片枯叶,而死时落地,却不再隐藏、包覆,而是在层层叶片蠕动,还原了生而为蝴蝶的本性。(或,不再被人们只当作树叶,人们还看到了它蝴蝶的本性)
(五)作者仅仅是在跟我们诉说枯叶蝶的故事吗?借物喻人。
出示最后一部分。 我们谁不是站立在某一个界限上呢?很少有人是全然的------”。
作者为何会生出这样的感慨?出示原文结尾部分。理解最后一节
枯叶蝶说到底是一只蝶,而不是枯叶,如果为了生存,一只从不显示自己美丽和活力的蝶。已不再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蝶,就像一片从未绿过或红过的枯叶,一生毫无意义。现实中,如果人从没有率真、无畏、绚烂地生活过,而为了生存,名利等遮掩内在美丽,刻意伪装地生活着,就等于拟态为一片枯叶,这样的人忽略了生为“人”的本性,忽略了生命存在自身的内在本质,人生也毫无意义。
(六)总结全文。
1、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把开启人生智慧的钥匙,它藏在在一首小诗中。(出示文首小诗)
张开身后被我们遗忘的翅膀飞翔吧,去探求爱,去赞美,去感恩。否则,人的一生又是何等的悲哀和凄凉?,以枯叶蝶的一生来比拟我们的人生。现实中,如果人从没有率真、无畏、绚烂地生活过,而为了生存,名利等遮掩内在美丽,刻意伪装地生活着,就等于拟态为一片枯叶,这样的人忽略了生为“人”的本性,忽略了生命存在自身的内在本质,人生也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