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041
post:492041

吕芳《画声音》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5-01-16 16:20
  • 作者:吕芳
  • 点击量:

教学内容:画声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各种材料和工具,选择合适的点、线、面、色描绘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各种声音的独特魅力和自己描绘出的声音所具有的画面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自身的听觉进行初步的关注和了解,激发关注生活,关爱自我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声音的不同,与点、线、面、色进行联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把无形的声音进行有形的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示范作画工具、各种废旧材料。
学生准备:水彩笔、油画棒、颜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设疑创作
1. 视频播放没有声音的动画片,让学生感受到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拍出掌声,教师引导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办法把掌声留住。
老师建议,能不能把声音画下来?声音能画吗?
其实我们的绘画都是用点、线、面来表现的,那我们就请点、线、面来帮忙试着来画画声音。
3. 学生第一次作业:老师拍出掌声,学生尝试画出声音。(画出掌声的快慢、轻重和节奏的变化)
4. 作业展评:画好以后请你来谈谈为什么这样画?
二、逐层深入,大胆创作
1. 从学生作业中总结出声音是可以画出来的。(揭示课题:画声音)
2. 放手机铃声让学生感受掌声与手机声的不同。
“你觉得该用什么颜色来画呢?”
3. 进行第二次作业:用自己觉得合适的颜色画出手机铃声。
4. 作业展评:从作业中反映出声音的颜色,并体会出掌声不同,色彩也会不同,原来声音是有颜色的。
三、由扶到放,个性创作
1. 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有哪些喜欢听到的声音和害怕听到的声音。通过回忆、模仿,再一次地感受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2. “生活中有那么多声音,可简单的点、线该怎样对丰富的声音进行合理的表现呢?”介绍《外公的呼噜声》的作画过程。让学生从他人的作业中学习点、线、面、色的灵活运用。
这张图画是一位同学画的,老师就来模仿他的作画过程,教师边画边说:“呼噜声闷闷的,呼噜声很有节奏,所以我选用土黄色,用折线来画有节奏的呼噜声。呼噜有时声音低,有时声音高,有时还变成呼噜呼噜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很烦人,我就咳嗽了两声,还真灵,他的呼噜声真的慢慢地变轻了,逐渐停止了,所以我把折线也变成了小点子来表现声音越来越轻了。当我暗自高兴时没想到他又开始了第二轮的呼噜,这次简直可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所以我用粗粗的水彩笔芯来画粗粗毛毛的线。大概打呼噜也挺累人的,后来外公的呼噜声就比较细、比较轻了,就像这些小点子一样。瞧,这就是‘外公的呼噜声’,非常经典!”
3. 考考学生的小耳朵灵不灵,能不能听出声音的变化。
媒体播放地铁列车声,由慢到快,由近而远的声音,感受同一声音的高低快慢的变化。
4. 进行第三次作业:画出地铁列车声的变化。
5. 作业展评:讲讲自己是怎样把声音的变化画出来的?
四、思维拓展,乐趣创作
1. 播放声音,结合书上范图比较声音的不同和画面的不同:听听小虫的叫声和喝彩声,看看书上画的这两种声音,从中体会不同声音的不同之处,并感受画面的不同。
2. 考考学生的眼力:
展示德库宁的《噪杂声》交流讨论:你可以从图画中听到什么声音?从学生的各种回答里总结出:原来画中就有声音啊!
展示吴大羽的作品,让学生看看从画中可以听出什么声音?
3. 播放一些特殊的声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各种声音的不同:
打碎玻璃的声音、刺耳的声音、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很少听到的声音。
4. 展示评讲学生的作业,老师给予指导和表扬,请学生互相猜猜对方画的是什么声音,谈谈看到图画后的感受。
五、教学总结
    最后老师要给大家听一种声音:是美妙的音乐声,它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今天,我们在丰富的声音世界里畅游,对声音进行了描绘,同学们从不会画声音到后来画出了声音,还表现出了声音的变化,瞧,大家的作品多美啊!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声音值得我们去表现,回去后还可以把自己听到的声音用画笔去描绘,把声音“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