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201 post:491930
491201
post:491930

李竹竹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5-07-02 10:59
  • 作者:李竹竹
  • 点击量:

19、我和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园子的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生机勃勃和诗情画意

3、感受萧红的语言特色,体会文字的意蕴。

一、交流作者,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你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吗?板书:萧红。读出这个名字,这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一位女作家。萧红写了《祖父的园子》,我看到一篇好文章时总会习惯的记住作者。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2、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什么关系?

3你们看,板书:回忆。这个词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联系吗?

4.呼兰河,东北的一座小城,是萧红的家乡,她在那里出生、长大。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回忆了家乡、回忆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经历的生活,其中就有——我和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指导

1、课前同学们都充分地预习过了,在这篇课文里有几个容易读错的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

2、初读课文,了解人事物。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回忆了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请你们大声地读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

3.在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中,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拿出预习小研究,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4.汇报交流

板书,相机理解“倭瓜、谎花”

5.写院子里的物和事的其实是课文的两条主线,看看课文中写园子里景物的是哪几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的又是哪些自然段?

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是写园子里景物的。第3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找出课文的两条线索,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6.院子里有这么多昆虫,这么多庄稼,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个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213自然段,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请你在旁边写一两个认为恰当的词语有的词语可能就藏在这两段话的字里行间哦。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同学们,在这个院子里流淌着……的情趣,那么作者是怎样用文字将这种……情趣表现出来的呢?请你默读第213自然段,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你的心去感受,用你的方式去阅读。你可以做批注。

13

1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这几句把园子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

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生互读,体会: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你从反反复复中读出了什么?

2

1. (读)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写得很温馨,把各种各样的昆虫的漂亮写出来。

2、朗读体会

她的语言这么有魅力,可你再看看她在写在两段话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教师给予提醒):第一段话主要写的是园子里的昆虫,有脚有翅膀,能蹦能跳,可是萧红写昆虫的时候,主要描写它们的——(颜色样子),而第13小节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这些农作物,本身不会动。可萧红写的时候呢?——把它们生长的变化写活了。发现了什么?她把那些动的?她把那些静的?(作者把那些动的写的比较静,把静的写动了。)

3、萧红不仅擅长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而且能动静结合,把事物写活了,难怪能让我们读起来身临其境呢!】

老师在读第13自然段的时候,也特别注意了她的语言,看她的第一句话: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的大。咱们把“是”字去掉,读读看,行吗?好象行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的味道呢?

4、那么作者那种太阳般的温暖和快乐从何而来呢?

  板书设计:

 19 我和祖父的园子                                   

人:祖父                                              萧红

物:蜻蜓  蜜蜂   蚂蚱   蝴蝶                      《呼兰河传》

事: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   种菜(下种 )          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