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米》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三年级(下册)》
44—46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多种媒介,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观察、想象、推理活动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一、 复习导入、强化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谁来说一说?(出示:毫米、厘米、分米、米)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长度单位歌,我们一起拿出手来,边读边比划好吗?
2、同学们要能巧妙的用好咱们身体上的小尺子。瞧,小朋友的智慧啊都是流淌在手指尖上的,我们和同座位一起再动动手读一读好吗?
3、
我们不出声,比谁出手快,用手势告诉老师你想填的长度单位好吗?
长江长……谁来说说看这儿到底填什么呢?(米)
你觉得这儿用米做单位方便不方便呢?为什么?
当长度变得很长的时候,还用米作为单位,数字的0太多,读写都容易出错,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比“米”再大些的长度单位。
学生可能说道:
小结揭题: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长度,一般我们用已经学过的这些单位可以表示出来(指),而我们在测量记录铁路、公路、河流等距离很长的事物时,常常用千米来做单位。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1、通过长度单位歌谣,结合手部动作,多种感官的互动强化了已有单位表象的建立,让孩子的智慧流淌在手指头上。同时还为本课结束时的整理回顾悄然作好了铺垫与呼应2、在长度很长的情况下,“米”做单位不再方便,让孩子自然的感受的“千米”产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交流探究,以学定教
1、请同学们打开小研究,在小组里交流1、2两题。
2、请一个小组来和大家交流。
以下出示顺序根据学生汇报情况
(1) 生活中千米的使用范围。
火车距离目的地还有180千米。
高速公路这一处距离南京还有98千米。
高速公路上的限速为60千米。
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这么长代表实际的16千米。
总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追问:像这样的距离能用米做单位吗?为什么呢?
(像这样较长的距离用米做单位不方便,因为数据会很大。)
(2) 千米的换算。
1千米=1000米
你能通过语句的停顿让大家听得更清楚吗?
练习 4千米=( )米
9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6000米=( )千米
板书,小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3) 1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又叫公里。(记在黑板上)
追问:大家知道为什么千米记坐“km”吗?是英文中kilometre的缩写,kilo表示千的意思,meter就是我们熟悉的米。以后我们还会学到一个重量单位“千克”,你猜猜千克缩写的第一个字母会是?(kg)。
千米我们还可以称为公里。
【设计意图:这里是孩子们对于前置性学习的交流和碰撞,体现了以学定教,孩子会的不教的理念。】
三、联系生活、深度体验
看来大家对于千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认识100米。
从我们学校的“爱”石头出发,沿着中央大道,走到大门口就是100米了,昨天小朋友们体验了100米有多长?谁来和我们交流。
板书:平均走路时间 1分多 平均跑步时间20秒
平均步数200步
提问:走一个来回呢?花多长时间?走多少步呢?
(2)认识200米。
我们学校的跑道正好是200米。要跑几圈才是1千米呢?怎么想的?
(3)推测认识1千米米。
想一想,如果走5圈要走多少步,花多少时间呢?
如果跑5圈你会是什么感觉呢?(累、远)
小结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4) 认识1千米
1想一想,我们从校门口出发,走到哪里大约是1000米呢。(生猜测)
教师引领:走100米到达小李汤包,走200米到达海鲜水饺,走400米到达金润发,向右转700米到达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再走100米,右转,到达鼓楼广场总共走了1千米。(结合图片猜测长度和位置)
2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里呢?
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地图,简单介绍地图的使用方法。
这是我们南京市的地图,我们可以输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找到我们的学校,瞧,可以上下移动鼠标滚轮改变比例的大小,我们还可以打开卫星图。
我们可以使用测距的工具,看,如果我们往这边走,1000米可以走到南京大学,等等。
3估一估,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估一估,你的家到学校是大于1000米还是小于1000米,可能是几千米?
4练习:填单位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我试图把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想象、猜想、验证、类比推理中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个环节安排了大量的感知、体会的机会,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较丰满的进一步正确构建“1千米”的长度观念,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让学生猜测想象:从校门出发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接着带着学生走通过图片走1千米,强化感受,并打开地图,在猜测,并利用地图的测距工具再次验证,体现了“猜测—实践—推理归纳—结论—验证”的探究过程,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下,学生的估计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充分的锻炼与展现。】
四、 瞻前顾后、串联总结
对于千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出示课前整理的学生问题)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打开手掌按上去(画出手掌来),谁能来说说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完善进率,出示歌谣。
【设计意图:通过手和歌谣,让儿童通过活泼多样的方式进行知识之间的串联,瞻前顾后,同时还和本课开始时的整理回顾作好了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