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的感受
教学内容:生本书P46-48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使除法实质在活动做得到体现,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的平均分活动中还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在分和记录的过程中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
自学生本书P46-47,按要求分豆子,并记录。
二、课堂学习。
1、指名汇报分出的结果。
2、师板书结果。
总数 每份几个 分几份 还剩余几个
17 5 3 2 17-5-5-5=2 17-3×5=2
32 8 4 0
32 4 8 0
20 6 3 2
28 6 4 4
3、如何把这样的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注意要看每种算式能不能表达清楚)
(1)连减:师板书一题的方式,学生尝试把下面的几道算式说一说,指名汇报。
(1)连减比较麻烦,想到改进的方式,自己独立写一写,小组里交流。
(2)比改进的方法更简便的方法——除法。
4、自学P51-52,指名说一说用除法怎样记录,每道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1)指名说。
(2)同桌互说。
5、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试一试。
先阅读数学书上51-52的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做一做。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1、书P54。
2、自学P57-58,完成表格。
3、读《口》P20,家长签时间。
今天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运算,同时又能够感受如何写有余数的除法。同样是摆豆子,可以用文字记录法——连减算式记录——改进后的连减记录方法——除法等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在表示方法的变化中感受到用除法表示既能够说明结果又非常方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感受到除法实际上就是减法的简便方式,当从总数中连续减去相同的数时,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更为简便。在引导学生对比这几种表达方式时,要让学生感觉到这几种算式都是能看出分的结果的,以17-5-5-5=2为例,实际上连减的算式是再现了分的过程,从17里每5个一份依次拿去,拿了3次以后,发现剩下2个。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3个5是相同的,容易想到减去3×5,于是连减改进为:17-3×5=2。除法是在自学完书本之后,提出的新的方法。由于前面我们学过没有余数的除法,因此用除法来表示对学生来说不难,只要知道余数怎样表示即可。
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几种记录方法,在比较中自然领悟到除法是最简便的。
在二(6)班,出了一个小插曲,即学生在汇报83个豆子,每17个一份,分成4份,还剩15个后,杨泓锦提出他的结果是每份17个,分成5份。我就问同学有什么想法,大多数孩子都说这是不对的,王珩旋说:“我想他可能是豆子拿错了。”
师:豆子拿错了,是一种可能,可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他这样分的结果是不对的呢?
金羽商:“我们可以验证,用17×5。
师:为什么用17×5呢?
金羽商:“因为每份是17个,分了5份。”
师:好,17×5究竟是多少呢?
杨泓锦 : 我知道是我自己错了,此时他恍然大悟到。
这也是我最欣赏我们孩子的地方,他们常常能在反思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于是他们的成长是一种自觉的,无人取代的。
师:好啊。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杨:17×5,就先算10×5是50,5×7=35,50+35=85,不是83。
师: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
王:他把17分成10和7,10×5=50,7×5=35,所以就是85了。
我问学生:我们今天浪费了点时间,但是从这段时间中你有收获吗?
陈昱同:有收获,我知道了怎么去验证。
生:我知道了怎么算17×5。
时间关系,我没有一一请学生去说自己从这个片段中的收获,但是我相信他们的收获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