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856
post:490856

陈功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2-06-25 10:59
  • 作者:陈功
  • 点击量: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纵观这一单元的课文以写人状物为主,所以在教学中特别应指导学生揣摩状物怀人、托物寄情和对比烘托等写人状物手法的巧妙运用。高尔基曾说“文学即人学”,通常优秀的状物文章都不会单纯状物,总另有寄托。所以,从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但真正的目的是借物喻人,借樟树赞扬宋庆龄一身正气的崇高品格,表达对宋庆龄的爱戴和怀念。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中会有许多东西值得学生去学习。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距离应该去寻找例点,与学生真正有距离的例点。这还要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文本之前进行必要的分析,寻找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抓住了这个冲突,学生可以对文本实现真正的解读,真正有所获,真正能得其滋味,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中年段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能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 了解宋庆龄其人,由物及人,循序渐进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1、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为难点的突破做铺垫。
    2、围绕“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感悟到本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深刻内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和谐统一。
3、强化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获得情感的熏陶。
三、说教学程序
 (一)图画导入
回到课始的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写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为什么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留念?
课始,我出示樟树奖的标志。向学生介绍樟树奖 宋庆龄是20世纪的伟大女性。为了纪念和发扬宋庆龄女士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的伟大精神,表彰在妇女儿童事业领域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使宋庆龄女士毕生关怀和从事的妇女儿童事业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福利会于1985年6月创设宋庆龄樟树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樟树,是宋庆龄女士生前最喜爱的树木。它郁郁葱葱,幽香沁脾,质地坚硬,品格高洁。因此,以宋庆龄女士名字和樟树命名,旨在弘扬以她为代表的妇女儿童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缔造未来的崇高精神。我们学校的斯霞奶奶曾是樟树奖得获得者。该环节的设置除了深化主题,更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人物的距离。
(二)诵读文本,感悟“外形美”
让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句,组织交流。
    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而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观察力的表现。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要能感悟樟树的“外形美”,就要充分凭借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显示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抓住“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些句子来感悟“蓬蓬勃勃”,组织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想象读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咀嚼、品读、想象、评价,感悟樟树的“外形美”,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适时,我设计词语积累:举出几个形容树长得很茂密的成语。
(三)比较评议,品位“品质美”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这一环节我采用默读的方式,这是让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紧接着追问学生这段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了解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了解这里是通过对比体现樟树可贵之处。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位领会句子的含义,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适时设计造句练习: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体会到樟树的高贵之处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四)合作探究,体会 “共同的精神”
有位诗人说过只有在个别的事物成为比较普遍的事物的代表者它就不普通了。于是我在学生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樟树的高贵之处之后,追问学生一个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这两棵樟树与普通樟树一样蓬蓬勃勃四季常青,具有永久保持的拒虫的香气,并没有发现什么与众不同之处,那么,你还认为它不寻常吗?”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两棵樟树的独特之处。我让学生再一次默读思考,交流,得出三条理由1、这是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2是宋庆龄喜爱的樟树,3而且人们瞻仰宋庆龄故居总爱在樟树前合影。继而引领学生关注人与树的关系,因为宋庆龄让这两棵普通的树变得不普通。
为了让学生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我有目的的设计了一个比较具有思维价值的开放性问题: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利用在课前了解到的宋庆龄的相关资料,且边听边想:然后展开小组讨论,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这一难点的突破则充分体现个性化阅读。通过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考、探究的过程,锻炼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能力,展示了每个生命个体的风采。也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拓展延伸: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根据教学思路,我预设计以下板书: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樟树             借物喻人               宋庆龄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                 一身正气
拒虫香气    永久保持
                        怀念   崇敬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诚然,预设不等于生成,但只有以不变应万变,努力追求有效、务实、生态的课堂方能让课堂时时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生命的热情。
谢谢大家!
课堂,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给予和共同的拥有,是资源的分享。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