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
李 霞
一、 教材版本、章节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教材《语文》第11册第五单元《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 教学思路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处壮观而独立的风景。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 这条线索上面,借由课文第8小节,学生在音乐中走进柔美的灞河柳的世界,在此基础上,直接对比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建立起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的迥然不同“样子”,进而把学生引入青海高原的环境中去想象“柳树的成长历程”,挖掘出这株柳树“巍然撑立”的精神意象,去感悟它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高大形象,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三、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熟读成诵。
·通过朗读、对比、想象、体验等多重角度,层层丰富对这株柳树的认识,理解柳树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景观。
·在了解青海高原环境的基础上想象,感受“撑立”,引发孩子对于逆境中的智慧生存的探讨与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灞河柳、认识青海高原环境、想象柳树的成长经历,多重角度、层层丰富对这株柳树的认识,理解柳树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景观。
难点:1、对于高原环境的真切体验;
2、对于逆境生存的思考、表达。
五、 教学过程
(一) 灞柳柔美,对比之间巧质疑
引入:齐读课题,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入灞柳——这种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树种。
1、[课件1,出示第8小节] 读一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极易生长,有感情朗读。[课件2 背景音乐]
(2)美:想象柳树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样子。
2、引读这株柳树的引以为豪的名气和历史,再转折至这株柳树极易生长的段落。[课件3,背景音乐]
3、所以,柳是一种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树种,看惯了柳的作者,却为什么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神奇到望而生畏呢?
【设计意图】优美的江南丝竹,铺陈华美的文字,离情万种的灞柳,三个意象元素的融合引入,教学开篇形成了怡然优美的课堂环境,化解了学生对于高原柳树的晦暗坎坷经历的灰色和对于这一篇近一千两百字文章的畏惧,更以灞柳优越的生长环境、柔美的外形与下文高原柳的外形、生长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反复研读,高原柳树显生机
1、[课件4,出示第5小节]就请你读一读第5小节,在你的眼前出现这株柳树。
2、你看到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1)粗:两合抱什么意思?[课件5,真人两合抱图]两合抱粗的主干上是百十余平方的树冠,足可以为两个班同学遮阴蔽雨。(板书:粗)。
(2)硬:在南方,因为柳树下垂的姿态常被人称作 (垂柳),它的枝干常被人称作 (柳条),甚至柳丝,和这儿的文字比较,你读出了什么?(板书:硬)
(3)绿:每年春夏,我们常常可以看见绿柳成荫,和这儿的绿一样吗?你常见的柳树的绿是什么样的?而这儿的绿却是什么样的?(茂盛浓郁苍翠 板书:绿)
(4)生命力顽强:粗壮坚硬的主干上撑起苍郁庞大的树冠,[课件6,高原柳树图]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来感受这一株柳的粗壮,抓住“粗实而坚硬”、“苍郁”、“深沉”体会它的“独特锻铸”,最后以文中“撑立”来浮现出这一株柳的与众不同却生机勃勃的形象。
(三)认识高原,广袤无垠独撑立
1、这么生机勃勃的一株柳树,它生活在一片怎样的高原呢?自读课文3、4节。指名读。
2、听了他们的朗读,你看见了这片高原吗?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
3、引读课文3、4小节中关于环境恶劣的关键词句。[课件7,背景音乐]:
4、这株柳树就生活在这样的一片高原上,再读第五小节最后一句,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撑立的艰辛与坚强)
5、广袤无垠的高原上撑立起一个顶天立地的生命!(板书:撑立)
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高原环境感受的匮乏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通过读、说、观察、想象等多种途径认识高原,在反反复复的自读、指名读、引读中获得真切体验。这时再去研究这株柳树的“撑立”就很容易让孩子自己打动自己,实现对“撑立”的第二次解读。
(四)想象体验,风雪之中终长成
1、再读6、7小节,你会对这株柳树的“撑立”有更深的感受。[课件8,出示第6、7小节]
(生存不易,环境恶劣,克服了一次有一次困难)
2、这株柳树的萌发和成长何其艰难,可它却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撑立下来。
它的撑立量词可以说明,你发现了吗?(“一团团”、“一片”、“一茬”、“只有这一株”)带领你的小组齐读这句话。
它的撑立历史可以证明,你发现了吗?(“自古以来”,“年复一年”,“一茬一茬”,“绝不宽容”,“然而这株柳树”)带领你的小组齐读这段话。
3、它的撑立也许只有想象可以重现,展开你的想象,去体验那段成长的经历吧。[课件9,高原图与雷电风雪音效](写话)
4、看,那是一场怎样的高原风雪――(学生汇报),又一场暴风雪――(学生汇报),又是一场狂风暴雨――(学生汇报);听,那是一场怎样的雷轰电击――(学生汇报),又一场闪电劈过――(学生汇报),又是一阵雷声轰鸣――(学生汇报)。
高原恶劣的天气,又岂止风雪和雷电,你还经历了什么?(学生汇报)
5、齐读第7小节。
6、 [课件10,先出示高原柳树图,再出示第5小节]它终于长成了这样一株柳树:粗壮坚硬,苍郁深沉,巍巍然撑立于天地之间,齐读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对这一株柳的“撑立”有更深刻的理解,我继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来谈感受。在学生在自读品悟第六、七两个自然段后,进一步体会这一株柳在高原上“撑立”得不容易。学生很快就能从量词“一团团”、“一丛丛”、“一茬茬”、“只有一株”和“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绝不宽容”、“只有这一株”等词句中感受到,这时结合学生自己的想象写话,“经历”这株柳树的成长。此时学生终于明白这一株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经历,这种磨难,这种坚持,才锻铸了它的精神,才使它能显得如此粗实而坚硬。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就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五)吟咏反复,深情悲壮赞神奇
1、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此时此刻,我忍不住要问:这株柳树撑立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课件11,出示第9小节],指名读。
2、为什么这株在平原,在水边及其平常的柳树,却令作者神奇到望而生畏?(围绕板书总结这株柳树的神奇既在于它的粗实伟岸的外形,更在于它的顽强的毅力与韧劲)
3、[课件12,《命运交响乐》] 引读这棵柳树的神奇之处。
4、又一个寒冷的冬天已然来临,我们相信它一定可以 躲过,冬去春来,又是一场长达两个月的干旱,我们相信它一定可以 熬过,它的一生都是在与恶劣的环境相抗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奋斗不息,生命不止,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的生命既悲凉艰辛,却又雄奇壮伟,命运给予的 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它却 在一线希望之间成就了一片绿荫 ,这就是悲壮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课件13,高原柳树图和课题]
【设计意图】最后一小节,我引领着学生沿循着“撑立”的领悟,读懂了一个词“撑立”,同时也回顾了开头的质疑。课文结尾语言诗意而耐人寻味,在反复的吟咏中,还原了课文本身的诗意,也是对文本精神意蕴的最好还原,学生读懂了这棵树,读懂了这种精神,在悲壮的旋律中也获得一种心灵的陶冶。
“撑立”这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 要使“撑立”这个词在课堂上凸现出来,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壮丽的风景,就必须要给“撑立”找到一个丰厚的文本语境,让它在文本语境的烘托下血肉丰满,巍然屹立,让学生在对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中生成这一株神奇之柳的高大形象。以此为线,就能让文中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此为轴,就能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得以凝聚。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我想: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