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明小公民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陈明
■教材分析
《网络文明小公民》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3年级》第17课,是小学阶段网络知识的第3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关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的法律和法规,建立计算机安全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从小养成安全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学会预防计算机病毒,并让学生探究如何正确、文明、健康的使用网络。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上才接触计算机网络知识,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使用网络有一段时间,学生对于计算机安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3)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会安全杀毒软件。
(4)了解“绿色上网”“健康上网”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计算机病毒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计算机安全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健康上网的意识。
4.行为与创新
培养学生健康上网的习惯。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和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健康上网的习惯。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网络机房、课件和学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与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谈话导入 |
师:网络正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网络世界里我们需要注意计算机网络安全,还需要养成健康上网的好习惯。今天我们来学习《网络文明小公民》这一课,相信你会很大的收获。 出示:课题 |
直入主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 |
1、发现问题:打开桌面上的“游戏”文件。 师:计算机怎么了? 2、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3、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隐藏性、潜伏性、可触发性、破坏性、传染性 4、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师: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你觉得计算机病毒是怎样进行传播的呢? 5、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师:了解了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我们怎么来预防计算机病毒呢? 6、安装360杀毒 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 |
通过“冲击波”病毒,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
三、拓展练习 |
1、为你家的电脑安装杀毒软件 要求: (1)重启计算机,选择家庭电脑安装的操作系统或自己想尝试的操作系统进入。 (2)打开www.360.cn网站,下载并安装360杀毒。 (3)下载并安装360安全卫士,给电脑做体验。 2、介绍网络用户名与密码设置 |
学以致用,让学生使用生活中操作系统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
四、文明上网 |
1、介绍课例中病毒编制者的后果。 2、出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请学生谈一谈对文明公约的理解。 |
结合实例更有说服力。 |
五、课堂总结 |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
引导学生重新体验学习的过程,总结学习的收获。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网络安全和健康上网的理论课,对于这种理论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听起来有些枯燥,里面有很多知识,而老师又不能分析的太多太深学生反而会更糊涂。在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被病毒感染的事例学生更多的只能说上网后电脑或玩游戏后中毒了,而且不断有人在重复这样的话,事例比较单一。在课堂上学生有时比较兴奋,而我心里也有些着急了,我觉得这一节课有下列几个问题。
1、语言应该更贴近学生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在介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时候有许多专业的语汇,学生不一定能听懂,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应该用更贴近儿童的语言去说。
2、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多使用动画
理论知识如果使用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方式学生应该会更容易接受。
3、下载视频不应该让学生自己观看
学生还没有学习到下载安装软件,但这一节课需要学生下载安装杀毒软件,我制作了一段下载、安装、查杀病毒的视频,在试上的时候是广播播放的这段视频,由于学生同时下载网络压力比较大等待时间过长,我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在XP中下载安装杀毒软件的时候二人小组合作,单号操作下载,双号打开视频共同观看操作过程。但在课堂上部分学生没有看视频,所以在操作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我没有注意到学生比较具有探索操作精神。
4、一个遗憾
在和学生讨论怎么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对于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我这一节课没有进行对比,没有很好的应用学生对生物病毒的已掌握的知识。虽然这个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已经提醒了我,但是我还是没有注意到,一个可以让课堂闪光的机会就这样浪费了,很可惜。
5、一个疑问
《网络文明小公民》是三年级网络知识的第3节课,学生才接触到计算机网络,就安排这样一节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理论课,学生缺少了很多的经历,还有就是在这节课上需要下载安装杀毒软件,而下一节才是《下载和安装软件》这一课,我觉得教材安排的顺序上有点问题。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一个版本把这一课放在网络部分的最后一节课,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在这里需要感谢课后几位老师在评课时提出的宝贵意见,特别是杨科林老师给出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