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跳跃》教学设计
王寿波 水平二四年级
本课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始终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游戏活动,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并从中学到简单的技术动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及勇敢品质,促进学生身体、心里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教材分析:
支撑跳跃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一项很有价值的体育锻炼项目,它对增强学生的体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支撑跳跃又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运动技术,学生学会了支撑跳跃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可以为在生活中跨越障碍打下良好的基础。
支撑跳跃在小学阶段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性,因此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完成支撑跳跃动作时必须克服胆怯的心理困难,因此,支撑跳跃的练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四年级小学生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发展,其爆发力、速度和腰腹力量增长较快,但学生的骨骼发育还不完善,因此在支撑跳跃这种有较大上肢用力的动作中,要特别注意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另外,小学四年级学生其注意力、学习能力和意志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团体意识在此阶段正在形成,学生在有组织的集体性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兴趣。支撑跳跃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强化安全意识,学会和懂得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的方法。
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采用了讲解示范法、重复练习法、对比练习法、相互评价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动作提供了保证。
根据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确立了本次课的学生的学习目标为:
1、使95%的学生学会支撑跳跃助跑与起跳的动作,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及身体协调性;
2、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的方法,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本次课教学重点是助跑与起跳结合的动作;难点是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踏跳的技术。
所用教学器材:跳箱4付;踏跳板4块;大体操垫4至8块。
器材摆放如图(图示),本次课的教学一直围绕此场地进行。
三、本次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
1、准备部分。
首先通过课堂常规练习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了解本次课的内容、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准备活动是通过穿越障碍游戏来进行热身。游戏方法,学生由四路纵队变一路纵队跟老师跑到圆形场地(图示),当所有学生进入场地后带领学生进行绕器材的蛇形跑;大约2次后,当再次遇见踏跳板的时候,提示学生在踏跳板上做双脚跳跃动作,然后在跳箱前做爬越动作,轻轻落地后继续前进,最后把学生还带到圆圈上去。
接下来在圆形队列上完成徒手操的准备活动,使学生活动好各个关节确保其练习安全。
专项准备活动,采用了支撑跳起;双脚踏跳;上步踏跳;2——3步的助跑踏跳;原地踏跳成蹲撑等四个辅助性练习来完成,使学生逐步掌握助跑与踏跳动作。
2、基本部分。
1)、首先在学生原地模仿练习的基础上,集合学生在器材前做上器械的讲解与示范,先做完整示范,再做分解示范。在学生了解示范动作后,向学生交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然后将学生分为四组,各组在小组长带领下进入场地进行器械练习。
练习的过程中分3步,第一步先让学生练习助跑踏跳,第二部助跑踏跳——支撑,第三部双手支撑跳上接轻轻跳下。每个过程练习3至4次。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老师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循环指导。对出现个别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大多数同学会出现的错误,采用集体纠正。在练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并请练习好的同学做示范,以激励学生的练习兴趣。在练习中保护帮助要找力气大、有责任心的同学进行。
3).当学生做完以上练习后,我采用了“地震来了”的游戏作为本次课的辅助内容。
设计此游戏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震所产生的地质灾害,帮助学生掌握自救方法,如当地震来临时要在有坚固支撑的地方迅速蹲下低头团身保护身体然后再进行有秩序的逃离与疏散 ;当遇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如何进行逃生等。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与自我救助的知识与技能。
游戏方法是:学生在圆圈上慢跑,当听见第一次哨晌的时,代表“地震来了”,要求学生马上去触摸跳箱并快速蹲下;当听到第二声哨响的时候,学生离开跳箱位置有秩序的排成一队继续回到圆形跑道上前进;当听见第三声哨响的时,代表前方出现泥石流,要求学生快速站到至高点,如踏跳板上或跳箱盖上(说明:跳箱已降到最低高度)。在此游戏中,由于安全地的空间有限,学生还要体验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心理感受。
3、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身心放松;总结学生练习情况,由学生分别谈自己学习的收获,互相评价,师生评价;进行课堂延伸,提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面对,掌握合理通过障碍的方法;了解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重要性,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