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655
post:489655

周远平的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5-07-02 08:43
  • 作者:周远平
  • 点击量:

教学设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内容:P98-9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根据某一事物的标准,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描述和分析过程。

2.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教学难点: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提问:认真对照,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

学生对照表格,说出自己的年龄和标准范围判断自己的身高是否正常。追问:男生和女生的标准相同吗?(不相同) (2)统计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谈话: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情况分析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我们班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解决重点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得出结论。这里要注意的是讨论时,要善于启发疏导,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又要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引向深入。讨论结束时,老师要及时总结,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辨证地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