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634
post:488634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 发布时间:2017-01-03 08:42
  • 作者:郭晓露
  • 点击量:

 

1.      感受“厄运”

1.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层次,积累了许多四字词语,扫清拦路虎,还理解了谈迁的“信念”,谁还记得谈迁的信念是什么?(相机板书:“翔实可信” “明史”)

2.      这种从小立志,一生践行的理想就叫信念。

3.      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厄运”又指什么呢?

4.      指名自由说。(“书稿被偷”就是厄运吗?)

5.      “厄”字析字理。——(给人以致命打击的事情)

6.      课文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

7.“心血”指的是什么呢?书稿就是20多年的心血,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8.学生引用上文

(教师表扬: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前后对应,融会贯通)

9.相机体会“三个一”:有一次

一点史料,可能只是二三十个字而已;

                    一百多里路(汽车还要开一个小时,谈迁仅靠两条腿走路而已,投入和付出太不相符了。

但就是从这样的三个“一”中,你体会到什么?

10.这样的有一次,这样的一点史料,这样的一百多里,在《国榷》的400多万字中,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从中我们却能感受到——

11.这就叫“以小见大”的写法。(读句子)

12.刚才我们从三个“一”中感受到书稿的确是谈迁的心血,还有谁从哪里体会到了书稿是谈迁的心血?

13.学生回答,教师理答:

①20多年,说明——

②6次修改体现了谈迁——

③400多万字告诉我们——

④59岁告诉我们谈迁几乎一生——

是啊,人生七十古来稀,《国榷》一稿就几乎耗去了他一生的心血!

14.这一连串的数字的背后,正是谈迁对自己的信念(指板书:“翔实可信” “明史”)的坚守。指名读。

15.但此刻,这一切(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却——(指名说)

“化为乌有”是什么意思?这不是书稿,这是谈迁一生的心血呀!

读——

这打击来得如此沉重、如此突然——

16.此刻的谈迁,会有怎样的感受?联系句子。

“我已59岁了,哪里还有20多年……”点评:时间不够了,信念完成不了。

“我的身体……”                    点评:精力不够,信念完成不了了。

17.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引男生读:“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18.这样几乎致命的打击怎能不使人悲痛欲绝。引女生读:“谈迁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二.感受“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9.然而,信念之光终究驱散了谈迁心头的绝望之云。重新振作的谈迁再写《国榷》,从行动践行着他“打不垮的信念”。这打不垮的信念是怎样的?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你从哪里感受到了?

20.指名回答。

点评:这信念是绝望也无法打垮的。(二小节后)

      这信念是时间也打不垮的。20多年  四年多  几年奋斗

这信念是艰辛的生活打不垮的。(抄史料  一袭破衫)

这信念是孤独也打不垮的。(孤灯)

衰弱的身体也困不住、打不垮这信念之光……(年老体弱  69岁

21.课文用高度精炼的语言描绘着谈迁二写国榷的一个个特写镜头,在这个个特色镜头中,我们看到了谈迁的坚守,更感受到他那——(指标题)

22.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语言。

出示:(引读)他    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面对孤灯,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

(幻灯片出示调整为诗句形式,感受清晰)

23.这样用一组特写镜头呈现人物的方式,很有特点。再读读

24.喜欢这种描写方式的同学说说理由。

层层叠加,不断烘托,突出人物。

25.我们看到,63岁高龄的老人——(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63岁高龄的老人——(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63岁高龄的老人——(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三、A.对比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过程,你发现了哪些共同之处?

B.对比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过程,你发现了哪些不同之处?

1.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话题展开讨论。

相同之处:①一丝不苟,力求翔实。

          ②不遗余力,克服困难。

不同之处:①第一次:举了一个例子,用了一串数字。(点评:既简洁又突出)

           第二次:列举了一系列镜头。(点评:烘托特点)

          ②《国榷》由“明朝编年史变成明史巨著”(点拨:为什么?)

          ③时间不同:20余年

                      4年完成初稿(这初稿就是谈迁前20余年,6次修改的心血)

又经过几年的奋斗(这几年在做什么?察访、搜集、考证、补充)

这一切就是为了——(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④对《国榷》的介绍不同(模糊—具体)原稿已失。

⑤一略一详(互为因果,互为补充,又不重复)困难是相似的,第二次更艰巨(一丝不苟,力争翔实)

更加力求翔实:一百多里路——北京城

2.当厄运不能打垮你,它就成了磨刀石……(出示最后一节: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齐读。

*你打算在什么时候对自己说这句话?(有时间的话)

*补充《孟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片段及补充(有时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