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969
post:487969

刁京京 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7-06-19 14:29
  • 作者:刁京京
  • 点击量:

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一、           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看张照片,看出来这是什么地方了吗?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二、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师:这是我们的数学书,这是书的封面(老师示范摸)看到老师是怎么摸的吗?(提醒学生要用手心去摸)你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吗?(学生动手摸)
         你有什么感觉?
 2、师:这是黑板的表面(老师示范摸),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呢?
         看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3、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和老师一起来说这句话,好吗?(带领学生一起说一说)说完再要求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4、师:那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呢?(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5、师:这两个面积比,谁大谁小呢?(训练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师:再请同学们摸摸我们的课桌面,那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7、师:你还能再举例说一说吗?自己小声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
 8、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的面积,能比比它们的大小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然后再汇报
 9、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贴)
面积,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三、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1分钟,看谁先先把这个图形涂满。)
 2、反馈学生涂的情况,出示“角”的图形:这个图形涂满了吗?你有什么困惑?(点出它没有像三角形那样围起来,不好涂)
 3、师:(出示2个涂好的三角形)那像这样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4、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也有平面图形,(出示课件)钟的表面是?(圆形)红领巾的表面是(三角形)铅笔盒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体的表面是(正方形)树叶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
5、师:这些平面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那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
(出示: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指名学生说。
 6、谈话:同学们,面积的用途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就位居世界第3位。看,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老师从中描出了4个省的图形。先看看我们江苏省的图形,你能看出它像我们认识的什么形状吗?这4个省的图形,你能比一比,说一说吗?(学生口头比较)
 5、谈话:你们真厉害,这几个图形,直接用眼睛去观察,就能看出它们谁大,谁小。(板书:观察)
 6、提问:下面老师再考考你们的眼力,好不好?(课件出示)这2个图形你也能一眼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学生猜测)
           有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拿出1号、2号图形试试看。
           学生汇报办法,教师演示课件。(板书:重叠)
 7、提问:你们真能干,很快就想到了好方法。想不想再接受挑战?(出示一长一正)哪个图形面积大?敢肯定吗?请你想办法证明。
     出示要求:(1)每个人独立思考,想想可以采取哪些办法。
              (2)动手实践,看看自己的办法行不行。
              (3)把想到的办法和同桌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实在想不出来的同学,在信封里找一找,老师给你准备了什么“秘密武器”。
 8、学生汇报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板书:测量)
 9、总结:同学们,观察、重叠、测量都是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我们在比较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明白了吗?
 四、巩固运用
   1、师:打开数学书75页“试一试”,学生动手比较,汇报方法。
   2、师:比较面积的大小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出示方格图:每个方格一样大,你知道哪个面积大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数完汇报(数法多样化),重点提问梯形是怎么数的,(课件演示)
      总结:我们在数格子的时候不仅可以一个一地数,还可以用拼移的方法很快地得到结果。
   3、谈话:今天我们见识了这么多图形,老师还想请同学们看几个(课件出示)
请你选择其中的2个图形,用兰色的水彩笔描出这个图形的边线,用红色的水彩笔涂满中间的部分。
展示学生涂的作品。
       提问:我们刚才涂的红色的部分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那蓝色的边线呢?(图形的周长)
    4、谈话:面积和周长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那你们可要分清楚哦!
 5、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下一篇:《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