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320
post:487320

李霞 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7-01-04 18:42
  • 作者:李霞
  • 点击量:

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语言美,积累一些有意义的句子。

2.了解本文的内容,明确“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确指向运用的说理性文章的结构特点。

               中心观点   为什么  怎么做                       

教学重点:借助事例教学,理解学与问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受说理文章的逻辑美;

感悟语言美,积累一些语言简洁却饱含深意的句子。

教学难点:了解说理性文章的说理逐层加深的内在思路,感受其结构之美。

教学过程:

一、 积累语言,引入本文:

1、昨天我们自主预习了《学与问》一课,课文好读吗?好读的同时有没有你觉得比较有意义的句子?读一读或者背一背

2、这就是说理文的语言,简洁明了却又含义深长。

二、 聚焦说理,读懂结构

1、这么多句子中,作者一直聚焦探讨的是哪两个字?问是什么?发现、请教问题

学又是什么?钻研、获得知识。

学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是问却不常见,作者将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就是希望我们明白——,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观点(板书:观点))。

不过观点为什么会有两句? (一句提出观点,一句总结观点)

2、有了观点,就应该说明理由:为什么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呢。(板书:理由)课前大家自主发现了本课的提纲,大多数同学都是这个想法——

    借哥白尼爱问为什么和沈括质疑诗句的两个例子说明要多问。

不过也有人觉得4小节与此无关。解决大家的不同意见的方法就是——课堂研究。

   用半分钟确定研究伙伴和研究对象,身边1-2个人,2或者4小节。

2、请默读相应的课文2或者4小节,思考后交流:学与问之间是怎样结合起来的?结合起来又有怎样的效果?

提示

    1、紧扣课文内容,也可以结合人物的资料,让你们的说理更加可信。

   *2、理清学与问之间的关系,化成一句简洁明白的小结,放在该小节的最后,作为结语。

 3、汇报:第一个例子:哥白尼爱问为什么  

 小结:正如巴尔扎克所说: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板书: 问促进学;学解开疑团

第二例子:沈括质疑诗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小结:有言: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4、小结:两个例子,一个是问促进学,一个是学中揭开疑问,但是结果都是学有所成,共同说明了学与问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                        

正如作者所说: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不过明白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就真的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了吗?是呀,怎么去做呢!发现一下,作者给出了几点具体的做法?板书:做法

发现问题之后,还要多请教,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还可以请教——书本和网络。就像孔子入孔庙,凡事必问,遭人笑话也不计较,还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还有什么建议?与观察思考结合。正像孔子所言——思而不学则罔,罔就是迷茫的意思。

三、 回顾小结 发现说理特色

1、出示本文提纲:哥白尼爱问为什么——多发现,多请教——沈括探究诗句——与观察思考结合——勤学好问

回顾全文,这篇说理文不仅用这样的两个例子向我们说明了学与问结合的理由,还指导了我们怎样去学问结合。这样的说理与以前所学的说理文有很大的不同吧,回忆《谈礼貌》,比较一下,有什么好处?

2、课前我们觉得很简单的一篇文章,但是经过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品味了,我们发现了他的语言——说理文简洁有内涵,还感受到说理文的结构严谨细密,是不是很有收获呢。如果你感情兴趣,不放在课后也学着这种方法,先说道理,再说做法,写一写。

、拓展延伸

1、推荐一篇《问的学问》,想一想,本文介绍了哪两方面的问的学问?又是按照怎

样的层次展开说理的?同桌可以合作完成

2、 当然这一课的语言更是简洁与智慧的典范,你喜欢哪些句子,和我们分享一下。

五、课后作业:1)有感情朗读全文,积累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                 学与问

                 观点   理由   做法   总结

 

                             

 

补充阅读

  问的学问

     有这样一个故事:山里的先生来到水乡,朋友请他吃菱,他连壳嚼。朋友说:“不行,得去壳。”先生充内行说:“知道,我喜欢连壳吃,连壳吃,清火解毒。”大家问:“你那里也有?”他回答说:“山前山后都有,多的是。”大家捧腹。

    学习,可不能像这位山里先生吃菱,既不虚心求教,却又自以为是。要获得知识,必须谦虚好学,勤学好问。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学问学问,学了要问,学与问相辅而成。不学无以生疑,不问无以释疑。释其一疑,便长一智。口不常问,心便常闷。学既不可缺,问又不可少。不以疑难细小而忽视问,不以问题浅易而不屑问,更不因怕失身份而耻于问。多问不怕烦,肯问不怕羞,存疑要问,一知半解更要问。在学中发问,在问中求学。肯学者须肯问,所以,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要具有“学问”,不仅要“肯问”、“不耻下问”,而且要“善问”。遇事犯难不要急于发问。要先问己,后问人。问己,则反复思考,开动脑筋;问人,则受人启示,沿路攀登。自己不动脑筋就乱问,收效甚微。“多问”不是“乱问”,若是问之皮毛,则仅懂其肤;若能问之“经络”,则懂其全局。故学有目的,问有中心,既要问得准,又要问得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要满足于“知其然”,要竭尽全力“知其所以然”。俗话说:“不问路,会迷路。”行路如此,治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