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
课前教学铺垫:
1、字词
2、课文读通顺、流畅
3、明白作者写的分别是:作者眼中的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儿童眼中的月亮。
目标:感受望月的乐趣,体会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月亮也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心境下,会体会到不同的情感。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赵丽宏先生用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儿童眼中的月亮。(板书)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继续一起去——望月。
二、赏月
(一)作者眼中的月亮(整体入境,以读促情)
1、在夜深人静的时刻,作者独自来到甲板上,他看到了什么?(出示第2段)
先自己读一读,作者眼中的月亮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静谧、柔和、皎洁)(板书)
2、老师也和大家有同样的感受,那么,你能将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去,并将美景呈现在大家面前吗?自己再来读一读。
3、谁能用朗读将如此美丽的月下江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们的眼前有浮现出这个美景吗?
有:他哪里读得特别美?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采访一下你(读的人),你读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没有:哪里还可以更美一些?你来试试?
(1)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皎洁的月光轻柔地笼罩着大地。
(2)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跳舞。
这不禁让老师想到了一首诗(ppt一句一句出示)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不正是诗中所说的“满河星”吗?月光下的江景有了一种动态美。
(3)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月光均匀地洒落在这些剪影上,像一层银色的花边。
4、同学们,这月亮像不像魔术师吗?将这平淡无奇的江景变得生动而迷人。
没有月亮的夜晚,我们看到的是黑漆漆的江面。(出示图片,一片黑暗)
瞧,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作者抬起头,看到——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放眼望去——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5、作者眼中的月亮是那么的安详,那么的宁静,又是那么的清幽。让我们带着的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片江天月色。(齐读)
6、如此美的月色,一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一起试着来背一背。
提示:月亮出来了……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两岸……月光为它们……
(二)诗人眼中的月亮
1、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皎洁的月色还把小外甥给叫醒了。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小外甥和我赛起诗来。
诗人眼中的月亮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指名读)
2、我们来看一看,这六句诗,你会发现,每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字。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虽然诗人们望着的是天上的同一个月亮,但是他当时的心情——不一样。自己读一读,将你的感受批注在诗句旁边,可以用一、两个词概括。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3、谁先和我们交流
第一句加以指导:从你的朗读似乎透着了一股淡淡的哀愁/一丝高兴
你不仅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还将这份情感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了。
还有哪个同学能像刚刚那位同学一样,为我们读一读吗?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高兴、兴奋、好奇。“呼”,小时候的诗人天真烂漫,不知道什么是月亮,就对着月亮呼喊,称它是白玉盘。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孤独,忧伤。听着你的吟诵,我们仿佛看到了喝得大醉的苏轼正在对月当歌,在这个本应团圆的夜里,诗人与他的兄弟却相隔千里,只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浓浓的思乡情。
(4)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
欣喜。人身在异乡,孤单又寂寞,格外思念家乡,挂念亲人。此时,惟有近在咫尺的水中月影来相伴,倒是有了一丝安慰。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惆怅。诗人面对着月亮,看着月亮缓缓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沉沉地落下去,月亮完全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蒙胧,此时此刻诗人的内心是满腹的愁怅。
(6)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
思念、怀念朋友。这首诗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二十多岁第一次离乡时所写的,诗名是《峨眉山月歌》,诗的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你体会到什么?
月亮常常寄托着人们的思念之情。尤其是独在异乡的游子,常常在凝望月亮时,触发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板书:多情)
4、描写月亮的诗句多如繁星,作者用了“…………”省略了更多写诗句的段落。让我们也一起来对一对诗。我们来进行一次男生女生pk赛,我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剪刀石头布,谁赢了谁先说。好,男生赢了,男生先来,后面的人不重复。 恭喜……
5、诗和着月,月伴着诗,繁星般的诗,如水般的月。出示,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在静谧的月光下,我们沉浸在诗句的韵味中,再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三)外甥眼中的月亮
1、过渡:月亮给了诗人以灵感,也给了小外甥以灵感,令他产生了奇妙的幻想,那小外甥眼中的月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扮演舅舅,外甥,我们一起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2、小外甥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月亮像明亮的眼睛。出示配图。)
这个比喻呀让作者感到惊讶,你们惊讶吗?为什么?
(比喻贴切,很形象,生动,表现出月亮变化的特点)
3、小外甥不仅使用了一个恰当地比喻,还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呢?这是个怎样的童话故事?自己读一读(板书:童趣)
4、有趣而充满想象的话语,也是一首诗,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不信,你们瞧!(把小外甥的文字改成了诗的排列方式)
5、小结过渡:小外甥用童话般的眼睛去看月亮,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去说月亮,用童真的心灵去感受月亮,这也感染了作者。
出示:我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3、此时此刻,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你能根据平时观察到的月亮的变幻特点,也来编一个童话故事吗?
三、总结
1、月亮在我们的眼里和小外甥一样,是多趣多变的,在作家的眼里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每个人心中的月都不一样。 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
如果时间还多:
2、古往今来,作家们通过奇妙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多样多情的月亮。
例如我们刚刚学过的孙友田笔下的一段文字。
片段一: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刻。
——孙友田《月光启蒙》
点拨:明月星光陪伴着作者的童年,使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片段二:
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的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
点拨:在冰心的笔下,月亮寄托了她怎样的情感?
片段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点拨:朱自清笔下的月又美在哪里?
3、明月对于每个人都是慷慨的,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身处不同的境遇,望月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以后望月时,可以像作者一样,展开想象的翅膀,当你们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时,你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