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天游峰“高、险峻”的特点,感受天游峰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及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3、通过朗读,体会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描写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特点及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自主设疑。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天游峰,走进天游峰的扫路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题中“峰、人”两个字用红笔写,且写得很大)看到老师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过渡:天游峰是什么样的?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扫路人?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天游峰是什么样的?
1、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词、句;
2、读一读勾画的句子,说说天游峰有什么特点?
3、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一)交流展示 与天游峰对话——抓住词语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1、天游峰是什么样儿的?在你们汇报之前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天游峰图片2-3张,简单介绍: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登峰顶,望云海,犹如在蓬莱仙境,又似在天上神游。故名天游峰。)
作者笔下的天游峰是怎样的?
2、按照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1)天游峰有什么特点?(板书:高 险)哪儿词语具体写出了它的高和险?
(2)你能读出它的高和险吗?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它的高和险?
3、按照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从哪些词体会到?(顶天立地、九百多级、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2)你们能抓住这些关键词读好这段话吗?
出示:描写天游峰的两段话。
读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想想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列数字、比喻、侧面烘托等,写出了天游峰的高大、险峻。)
总结: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也要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活动二
过渡:在这样的险峰上不要说扫路,就是光登山走路就让游客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可老人的感受怎样的?让我们走进老人。
这是一位( )的扫路人?
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圈画出描写老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有关词句,想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把你的感受写于书上,再与同桌交流。
预设一:交流语言。
出示句子:▲“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老人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这份工作。)
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扫路的工作累不累?让我们把目光放到天游峰上。出示句子: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师:这样的好山好水天天出现在你眼前,一年、两年、几十年,也许你早就看腻烦了,但老人却说——(引读)从中你读出了老人什么情怀?(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这份工作)
小结:所以再平凡的人生,再平凡的工作,再平凡的生活,只要用心去体会,也同样可以拥有精彩,获得快乐。
(5)指导朗读句子。
文中老人还有一段话也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这段话也道出了老人的情怀,说说感受。老人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里?
(他舍不得离开这儿,离开自然,热爱这儿的生活。)
是呀,老人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儿的一山一水一木了,尽管这儿的生活和城市比起来是清苦、寂寞,但这些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啊!
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
同学们,听完老人的一番言语,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勤劳乐观的老人形象又再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预设二:交流外貌。
外貌一:▲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读句子。
外貌二:▲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过渡。文中还有一段话也是具体描写老人外貌的,找出来。
出示句子,指名读。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随即出示图片。
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眼前仿佛看见这位慈祥、和善、硬朗的老人。
(2)讨论写法。
对老人的这两次外貌描写,作者的落笔点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呢?
(第一次是初次见面,没有仔细观察,只注意看他的穿着;第二次是跟老人聊过天,带着敬佩的心情在观察老人,所以看得比较仔细。)所以我们描写人物的外貌时,还要合乎当时的情况,随着对人物的了解程度,外貌描写可以逐渐深入细致。
预设三:交流动作
出示句子: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学生读后随即说感受。你关注的是老人的动作,从这动作中感受到了什么?
对于一位素味平生、普普通通的游客,老人拿出了招待朋友的礼节来招待我,足见老人的热情好客。所以(引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师述: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让彼此的陌生感顿时消失了。
(四)与作者对话吐露心声——透过文本积淀情感与价值观。
1、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描写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到了老人是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情好客、豁达开朗的人,面对这样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油然而生,被老人的精神深深折服,所以(引读)
——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老人又是怎么回答的:“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2、30年后,老人多大年岁了?从作者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怀?(祝福,敬佩)
这语言、这笑声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老人:自信、豁达)
3、(引读)笑声惊动了——
出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笑声留在作者心里,忘不掉。)
4、这是“我”在游武夷山时一个意外而珍贵的收获,我从内心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齐读这句话。
5、是的,这自信豁达的笑声萦绕在我的耳边,伴随我回到住地。相信这自信豁达的笑声也一定会永远珍藏在你们心中。
6、老师有个疑惑,本文重点是写扫路人,那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呢?(交流体会“对比衬托”的作用。)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敬佩,再读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同学们的敬意也正是作者的敬意,老人的笑声回荡在作者心间,也回荡在我们心间,让我们把此时激动的情怀凝练成一句话,可以对作者说,对老人说,也可以对自己说。
出示:我想对( )说: 。
2、用所学的内容赞扬天游峰的扫路人,可以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给老人写一段颁奖词。
3、同学们的手写心声,让我们把这些话当成人生攀登路上的启迪,指引我们做自信、豁达的人,做开朗、乐观的人,做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高 险
对比衬托
扫路人:自信 豁达开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