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娴 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6-01-21 12:01
-
作者:肖娴
- 点击量: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等方法,理解“翁媪”、“相媚好”、“无赖”、“吴音”等关键词语的意思,明确“无赖”一词的古今意义不同。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并说出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4.初步了解诗和词的不同之处。(包括题目、句式、上下阕等。)
5.在品读中想象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聚焦“卧”,深入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对比中初步了解词和诗的不同;读通课文。
1.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们已经背过许多古诗了,还记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吗?
(预设:齐背。)
2.师:今天我们学的也是《村居》。(PPT出示两首《村居》)
它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a高鼎的《村居》是诗,另外一首是词——体裁不同。
b《清平乐 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所以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是叫“村居”。读的时候注意停顿。(读读课题)
c.诗一般是连续的四行或者八行,但是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如果学生说得很清楚,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表扬预习到位或者课外积累丰富等)
d.诗每行的字数相同,但是词每行的字数都不同。——(如果学生说不到,补充:词每行的字数不一样,所以又称为“长短句”。在词中,每个句子的长短是有规定的,不能随意变化。不同的词牌名,句子的长短也不同。)
3.师:请大家自己读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指名读。
关注“剥”的读音。如果学生读的是对的,追问:为什么读bao?
如果不对,出示剥不同读音的意思。
5.齐读。
6.这首词里还有一个生字容易写错,注意看,“莲”字是上下结构,“艹”应当盖住下面的“莲”,“辶”不能太宽。
二、说清楚这首词的意思。
(一)字词句义
1.大家已经预习过了,已经读懂了哪些字词或者句子的意思?
(预设:翁媪:老公公和老婆婆;
无赖:在词中表示调皮,对小孩子的爱称。——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
锄豆:除去豆田里的杂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音:吴地的方言。又称为吴侬软语。词里写到的地方在现在的江西上饶。吴地还包括现在的苏州上海等地方。他们说话软软的,像唱歌一样。有人说:宁和苏州人吵架,不和宁波人说话。就因为苏州人哪怕吵架,听起来也是软软的很好听。词中,老爷爷老奶奶就用吴音在亲热地说着话呢!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2.师:相媚好,这个“媚”原来指的是“喜爱”。翁和媪“相媚好”,就是——
3.师:辛弃疾听到了好听的说话声,一看,原来是一对老公公和老婆婆在说话,他们可能说些什么呢?根据提示,选择一种情景,发挥想象,说一说。
PPT出示:
望着自己茁壮的农田,他们会高兴地说:……
望着勤劳的两个儿子,他们会欣慰地说:……
望着可爱的小儿子,他们会满足地说:……
望着对方深情的眼神,他们会幸福地说:……
……
4.师:暖暖的阳光照着,潺潺的小溪流着,老两口看着孩子们,在亲热地说着话,这样的情景用词句来表达,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
5.古诗词中的字词很有意思,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想象去弄清楚它们的意思。理解意思了,我们可以读得更好。(齐读)。
(二)整首词的意思
1.师:一般古诗词,所写的内容都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看看这首词,作者先看到了什么?
预设:(先看到了一间低矮的茅屋,还看到了一条小溪,小草非常茂盛。)
2.远远地,诗人便看到了美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走近茅屋——(先听到说话的声音,再看到一对老公公和老婆婆)
也就是先有所闻,再有所见。
诗人接着环顾四周,又发现?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
3.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
预设:词人远远看到低矮的茅檐,清澈的小溪旁,一片翠绿的小草;进了村子,听到了吴侬软语,原来是翁媪在“相媚好”;看看四周,大儿子在豆田里除草,二儿子正织鸡笼,小儿子躺卧在溪头剥莲蓬。
4.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词人在村外看到的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进了村,听到——(醉里吴音相媚好)
仔细一看——(白发谁家翁媪?)
环顾四周,只见——(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5.师:你觉得这样的情景,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比较恰当?
预设:和谐;悠闲;融洽;安宁;快乐;宁静;温馨;幸福……
6.师:是的,作者眼中所见的就是这样一个村居。所以他用的词调就是清平乐,清平乐就是祷求天下、四海太平的一个曲调。自己试一试,能不能把这样一个村居读出来?
7.师:谁来读出一幅其乐融融、朴素宁静的村居图?
三、联系背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1.师:词中的所见所闻,都能通过语言文字看得出、读得懂。但是,词当中还藏着词人的所思所感。词人独特的情绪,特别的情感,是通过词中那些特别的字眼表达出来的。《清平乐 村居》当中最能体现词人感情的字,看得出来吗?
2.喜——这个“喜”字,由两个字组成,上半部分是“ 壴 ”,这个字念zhù,表示“美妙的音乐”;下半部分是 “口”,表示“赞不绝口”。 “喜”就是听到美妙的音乐,赞不绝口。“喜”就是——高兴,喜欢
3.师:词中“最喜小儿无赖”,谁“喜”?为什么而“喜”?
(看到小孩子卧剥莲蓬,无忧无虑;
看到大孩子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家里
看到老年人儿女成群、安度晚年)
4.师:这样一幅情景,老年人夫妻和睦,儿子勤劳,小孩子无忧无虑,就是这样的情景,确实让人欣喜。但是辛弃疾这首词中,表达的感情仅仅是“喜”吗?这就要联系词人的生活背景来看了。
5.师:辛弃疾是一个专业的词人吗?(出示资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他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农村,一住就是18年。写这首词时,他被夺去了兵权,隐居在江西上饶的乡村。晚年时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
6.师:自己看,自己读。辛弃疾本该作诗填词的吗?
(预设:不是,他本该是一个抗金的将军。)
7.师:一个抗金的将领!他应该在什么地方?(战场,战斗的前线,军营里,沙场上……)
8.师:但是他现在却在哪里?(乡村)
9.师:此时此刻,他的家乡仍属于沦陷区,仍被金兵占领着!曾经叱咤战场的他在《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永遇乐》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PPT出示诗句);看着面前这样安宁的村居,你觉得辛弃疾的心情怎样?
(预设:壮志未酬,很想去前线杀敌,让自己的家乡也能像这样,老百姓们安居乐业)
10.师:美好的景象、欣喜的心情下,还隐藏着不能报国的忧愁。所以阅读古诗词,一定要细细地品,辛弃疾的词,尤其需要我们仔细体会。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一读。
四、回到诗词,体会遣词造句之妙。
1.师:辛弃疾的词被人评价为“剪红刻翠之外,别树一帜”。他的词,妙在哪里呢?请你默读这首词,把你觉得特别好的字词圈出来,可以适当做些批注。
2.(指名说)
(预设:溪上青青草——青青,叠词,既写出了草的茂盛,读起来又特别有节奏感。
卧——字典上的意思是:睡倒,躺或趴,想象一下,小儿子怎么“卧剥莲蓬”?)
一个“卧”字,写出了小孩子可以躺着,可以趴着,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多自由啊!
总结:
1.对于辛弃疾,有人评价说:辛弃疾是用生命书写自己的诗篇,用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清平乐 村居》只是他的一首词,课外,我们可以继续读一读其他的词,仔细品味,体会他的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