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891
post:486891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春辉

  • 发布时间:2017-01-06 13:38
  • 作者:李春晖
  • 点击量:

 22 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观书有感》(朱熹)】

设计者:李春辉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相同点:都是由【 宋 】朝诗人所写;都写了诗人在【 读书 】时产生的感想。

2、引言:一说到古诗,人们首推唐代诗歌,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宋代以词见长,谈到诗歌似乎比唐诗逊色不少。其实,宋代诗歌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唐诗重形象思维,偏重表达感情,激情充溢,富于情韵;而宋代诗歌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喜欢议论说理】。对,宋代的诗歌偏重理性思考,客观冷静,多有理趣。

3、出示:正像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那样,在艺术里最高的层次是哲理。宋诗较之唐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的理趣,宋诗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将其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指名读】

4、何谓“理趣”:顾名思义,就是虽然是表现哲理的诗歌,却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我百度了下)理趣,就是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达较为深刻的哲理。

4、像我们五年级学过的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出示、齐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揭示了什么道理?【指名答】【出示,师述】这首诗后两句借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揭示,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5、再如 ,我们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还记得吗?谁会背?【指名背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名背、说】【出示,师述】是啊,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庐山,实际上是从哲理的高度提出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要了解掌握事物的本质、真相,必须摆脱片面性和自以为是的主观性,必须对事物客观地、不带成见地作全方位地观察,深入研究。把深刻的道理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来说明,就很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了。

6、揭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2首宋代哲理诗。一首是大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是大教育家、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齐读两首诗题】,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这2首诗中蕴含了什么深刻的哲理,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把道理说清楚的!

二、点击课文,感悟诗理。

引言:课前,我们都做了小研究,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谁来把合作要求读一读?【指名读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首,在组内交流。合理分工,按以下顺序,向全班汇报课前研究成果。

1)共同背诵古诗:注意读音正确,富有节奏。

2)解释关键词语的意思。

3)连起来说出整首诗意。

4)试着说一说:这首诗揭示了什么道理。

2、第一首: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导:宋宁宗五年,在冬日寒冷的夜晚,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而诗人却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小儿子子聿。【出示古诗】

(1)    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2)    互相补充,完善

(3)    启发点拨,感悟道理:《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教子诗,陆游想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你对哪句诗最有体会,请举例说说自己的感悟。【举例:古今中外,刻苦成才的事例,自己生活实际都可以】

解读: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做学问不但要孜孜不倦,还得持之以恒。另,做学问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古今中外虽不乏年少得志的人,也有不少大器晚成的典范,所以,我们只有认准目标,不遗余力地全力以赴地努力,终有一天会有所成就的。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我们不能纸上谈兵,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要“知”“行”合一。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4)指导读好诗句,读出节奏和韵律。

2、第二首: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引言: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善于捕捉自然万物的特点,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这首《观书有感》是诗情和哲理完美结合的范例。【出示古诗】

(1)    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2)    互相补充,完善

(3)    启发点拨,感悟道理:思考讨论:《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书P131/5

解读: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是诗情和哲理完美结合的范例。一方澄明如镜的池塘,映照着飘忽的云影,浮掠着碧蓝的天光。清凌凌的池水,活泼泼的流泉,赏心悦目。从诗题观书有感来看,分明应该是写一则书评。诗人写书评而只字不提书,却精心描绘一方小小的池塘,何故?原来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比喻所读的书,用水中的天光云影比喻书的内容和形式,那源源不断流来的源头活水则象征着书作者那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造诣。诗人用比喻的手法,赞美了所读的书和书的作者,同时也渗透着自己宝贵的治学经验。但是,这池水与源头的关系给了我们更为深远的启示:源头活则池水清,根本固则枝叶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本清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寓意很深,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

4)指导读好诗句,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比较阅读,体会方法。

1、思考讨论:同样是说理诗,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这两首哲理诗的“趣”分别体现在哪里?

2、讨论交流:

第一首:诗人从自己读书的经历中悟出道理,运用“对比”方法,直接阐明道理。

1)“少”与“老”对比,突出做学问是多么不易艰辛,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2)“知”与“行”对比,强调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

第二首:(1)比喻恰当,说理形象。借“方塘美景”、“源头活水”来阐述不断汲取新知,才能使心智明达的道理。虽在阐明道理,却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2)自问自答,充满意味。一般人,观景就一味地欣赏美景,可是诗人却边赏美景边思考,并且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努力寻求答案,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启发思考,揭示道理。

四、拓展阅读,充实内容。

1、引言:像《观书有感》这样的充满理趣的诗歌很多。诗人常常将哲理寓于形象之中,形象与哲理水乳交融。其理说得精致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其趣就在于将理溶解于诗的形象之中,使人浑然不觉。待细细品味之后,方恍然大悟。

2、拓展:我们再来欣赏陆游和朱熹的另一首哲理诗,看看它们又是怎样形象地揭示深刻哲理的?

1)陆游《游山西村》:【出示、齐读】交流。【时间关系,我们暂且就讨论其中最有名的颔联。】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2)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齐读】交流。【这是朱熹写的最有名的诗之一,尤其是后两句,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名句,】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字承首句中的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引言:当然,像这样蕴含哲理的宋代诗歌还有很多,推荐大家回去研究:

1)南宋夏元鼎《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以前寻找时,脚上穿的铁鞋都磨破了都无法找到,没想到后来不花一分力气就找着了。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

2)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用浮云比喻一种妒贤嫉能的政治势力,说明必须勇于竟坚持理想,善于把握形势,才能排除这种政治势力的干扰破坏,而立于不败之地。

 

3)出示积累学习单:蕴含深刻哲理的宋诗。

     《雪梅》卢梅坡、《书扇示门人》范仲淹、《琴诗》苏轼、《观书有感》(二)朱熹、《题书斋联》陆游

六、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宋代的哲理诗,是我国诗苑中一朵光华夺目的奇葩。它精粹凝炼,内涵丰富,诗味隽永,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启迪心智,引人遐想,激发我们探求真理的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注意不局限于书本教材,多多阅读和积累,让我们的大脑不断丰盈起来!

 

下一篇:陈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