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并感受樟树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法。
3.重点体会文中关联词的表达效果,学习用关联词造句,初步了解对比、“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并感受樟树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法。
2.感悟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2.“龄”是一个生字。它是一个形声字,古代人看年龄是根据牙齿长的多少,磨损的情况来的。所以左边是一个“齿”字,和字的意思有关,右边的“令”和读音相似。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先在左边写一个齿,可以稍微宽一些,注意里面是一个“小小的人”,右边的令一点不能丢。会写了吗?一起读读这个字,读准后鼻音。再读课题。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什么叫故居?(从前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题目中写到了一种棵树。——(板书:树)
题目中还藏着一个人,(板书:人)她叫——
此时,你有什么问题吗?
师点评:同学们真会思考,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相信大家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回去已经预习了课文,自学了生字词,词语都会读了吗?
2、打开书129页看第三题的词语,同桌两人互相当小老师,一人读,一人听,如果读得不准,请你帮他纠正。
3、都会读了?检查两个最难读:瞻仰 繁衍
个别读——齐读
4、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懂吗?
瞻仰就是崇敬地看。所以是“目”字旁。
繁衍:繁殖衍生;逐渐增多。
你们猜这是什么字?有点难,其实它就是“繁”字,一个女子在织丝线,丝线很多。所以繁的本义就是“多”。
5、把词语带到课文中,自己读读课文,找找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樟树,在前面画个五角星。
6、你们找到那几个小节?(4、5小节)
三、品读第4小节。
1、默读4、5小节,圈出文中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
2、我们先来交流第四小节,你圈出了哪些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
3、这么多词,你能从中选一个最能表现樟树特点的词吗?说说理由。
自由说。
理解蓬蓬勃勃:蓬,形容草木长得旺盛,勃,生命力旺盛。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形容植物长得茂盛,有旺盛的生命力。那两个词连在一起呢?(长得非常茂盛,有很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叠词的效果。
4、我们刚刚有2种不同意见,你更赞成哪一个?
师评:也就是说前面我们所说到那些表示樟树特点的词:枝干粗壮、绿得发亮等等等等都是和樟树长得茂盛充满生机有关系。那咱们就可以用哪一个词来概括。谁上来写。
5、咱们再来看看这小节的表达顺序,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又写了什么?最后呢?
作者从部分到整体,把最能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放在了最后,把整个樟树的外形描写做了一个总结。一起读读整个词,注意“蓬”是什么结构的字?
6、谁愿意和着音乐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让我们看到这两个蓬蓬勃勃的樟树。
师评:我仿佛看到了那两棵虽然不高但枝繁叶茂的樟树。
7、听到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好吗?你们也可以轻轻地跟着我读。
8、现在我们把这小节试着背下来,有难度吗?试试看。
出示填空: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 ),而且伸向( ),伸得( )。稠密的树叶(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 )。
过渡:樟树除了具有蓬蓬勃勃的特点,还有其他特点,我们一起接着学习第5小节。
三、品读第5小节。
1、这小节我们采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谁来读合作要求。
(1)、每个同学在便签纸上写下几个能概括樟树特点的词语。
(2)、组长将便签纸贴在小组学习单上。组内交流,说说理由。
(3)、将最能表现樟树特点的几个词语用红笔圈出,并整理成一句通顺的话,写在横线上。
2、我们来交流一下。
师点评:他们在说的时候,我们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他说的和你的是否相似,你可以回应、可以补充,有不同意见还可以反驳。他刚才说的你有没有听到,我来考一个人,他刚才说的三个关键词,你听到了吗?
他是在听你发言是不是,非常好,我们要认真听。哪个小组再来汇报下。
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答案很相似,只是在整理成句子时表达的方式略有不同,没有关系,都可以。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会发现樟树还有个特点,我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你们都提到的,它有一种拒虫香气,看着老师写。而且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是你们自主学习讨论出来的。
3、再回到课文的第5小节,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个特点写具体的呢?
石榴树是,而樟树是
一个招虫一个驱虫,非常好你发现了这个对比。
这个句子是对樟树驱虫的一个补充,谁来读读。
3、这个句子中有一些特殊的词语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永久保持。(关联词)当我们把它标红,你再去读感受会不一样,谁再来读读。
4、(取出樟木条),你看,这是我放在家里衣橱里的樟树条,有没有人想闻一下。什么感觉?(所以虫类怕它,所以我放在衣橱里,我的衣服好好的。)同学们,这个樟树条从撞树上砍下了,我买了放在衣橱里已经好几年了,可是刚才同学们都闻到了它的香气。你最想读那句话?(非常好,还有没有人想读其他的句子)
5、是啊,此时此刻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樟树这种(拒虫香气)而且能(永久保存)。
6、樟树不仅有外在特点还有内在的特点,我们把这两小节放到全文中,谁来给我们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7、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描写植物的文章《石榴》关注一下它的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
这篇课文的开头结尾并没有直接写树,而是提到了一个人。谁?
四、学习借物喻人的手法。
1、在学习课题时大家有一个疑问,树和人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们学习了樟树部分,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为什么要写樟树,樟树和宋庆龄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4、生交流互动。
师:多么崇高的品质,所以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引读)
5、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6、师: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的,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一起读——
生:借物喻人。
五、补充阅读。
1、咱们再看看看这篇文章。
15 落 花 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2、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
3、(借物喻人)借什么?写什么样的人呢?
咱们再来读读父亲这两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所以我说——
这是父亲对儿女们的希望,也是老师对大家的希望。再来读读这句话,在心里默默地记住它。
“人要做有用的人……”
4、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樟树的特点,还认识了一位像樟树一样伟大而优雅的女士宋庆龄。我们还学习到了一种写作方法叫——。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找在我们学习到的古诗中有哪些也运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