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导入
同学们,听我读一段资料。“站在泰山之巅,他曾豪情万丈,抱负远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信步江畔,他也曾似闲云野鹤,恬淡悠闲地吟唱着:“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常常是在壮志难酬、困顿潦倒、颠沛流离中度过。
他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衰落,他同情百姓的疾苦,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嫉恶如仇,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诗是时代的实录,历史的见证,后人称之为“诗史。”
请问:他是谁?对,他就是大诗人,人称“师圣”的杜甫。
小结:同学们,学过他的许多诗,《绝句》、《赠花卿》《春夜喜雨》。指名说。我们学诗就是要将诗歌记住。
二、读准确。
1、让我们来先看看课题,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题的意思吗?
闻。收。
河南河北,有歧义,你知道是什么地方吗?
2、学诗歌最最重要的是什么?读正确。
指名读。读题。比刚才读得好多了,要自信。
再指名读。
3、出示资料,看看我们刚才读得准确了吗?
重点理解:
衣裳(cháng):古时上曰衣,下曰裳。
涕泪:眼泪。(古代鼻涕叫“泗”)
妻子(zǐ):妻子和孩子。
(指导:读对问为什么这么读。读错纠正说明原因)
小结:我们要分清古音,和古义。
再齐读古诗。
三、了解背景
1、读诗歌,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要了解故事的背景。
这首诗有一个重要的背景故事,出示安史之乱,指名读。
交流。
2、安史之乱,让人们流离失所,终于,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忧国忧民的杜甫是什么样的心情?
用诗中的词来说,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五、品析
1、他有无数的理由欣喜若狂,他曾将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就是他的精辟制作,再读这首诗,诗人从哪些词句表现了自己的喜欲狂?
讨论:相机板书关键字
1)初闻涕泪满衣裳,你会用什么来形容自己的高兴?
诗人用了一字泪,还有一个满。用词精准。
2)一个放歌,一个纵酒。——纵情高歌 把酒言欢
3)漫卷。
你发现诗人这个举动有点反常,古代读书人嗜书如命啊?是什么让他反常?
4)却看妻子愁何在。
他回头看到的是什么啊?妻子儿子眉开眼笑 喜笑颜开的脸。
此时诗人他看谁都是微笑的,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看谁都高兴,因为他心里。
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
快啊,读快。
A诗人现在在哪里啊?能立刻到吗?出示地图。
当时诗人在四川梓州,诗人从这儿乘船要到巴峡,知道为什么叫巴峡么?(内河流像巴的尾巴弯弯曲曲)巴峡巫峡在现在重庆,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诗人要穿过三省一市,据对可以用山一程水一程,形容路途遥远。
B出示诗歌:不信有诗为证。他曾经在成都写下这首诗(出示)“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断老江边。节选《恨别》”多远?4千里。在诗人心中有多远啊?但是诗人眼中转眼就到,为什么这么快?
小结:学习古诗要用头脑去思考、感悟、体会。
C其实还有一首诗,跟这么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你知道吗?
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被流放,被特赦,所以写出这样的诗。
小结:诗人是何等的喜欲狂啊!你能读出这份喜欲狂吗?指名读。读出画面感。
2、补充诗歌,深度读诗。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那么高兴?收复蓟北,可以回家了。
那你知道八年来,诗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吗?
A出示《春望》。
齐读。《春望》。
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什么?鼎盛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山河依旧,往日喧闹的长安城此时为什么杂草丛生,变成一片废墟?往日的那些人都到哪去了啊?
生:逃难、被抓做苦役、被叛军打死、被饿死
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欣赏到鸟语花香是多么惬意的事,可此时的他为什么见花落泪,看鸟惊心? 长安城荒无人烟
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时,诗人担心的是什么?家人的安危。
师:担心的太多,悲伤的太多,他的头发都掉光了,愁白了。到最后,连簪子都簪不上了啊?杜甫是何等悲伤悲凉。 师板书:悲
B过渡:杜甫抓住一个空子,逃出来,当杜甫在朝堂之上,见到唐肃宗时,他是这副模样?
出示《述怀》。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指名读。
谁来说说,此时的杜甫像一个什么样的人?狼狈不堪
是什么造成的?安史之乱。
C过渡:逃到四川日子也不好过。你能想象作者在逃跑路上所经受的苦难吗?
出示《百忧集行》。
总结:同学们,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八年了,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结束了,人民不用受苦,可以回家乡,和亲人团结了。此时的杜甫是多么高兴啊,再读诗歌。
六、拓展。
1、清代学者梁启超说:“杜甫他这么高兴,是因为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从洛阳返回化州的途中看到沿途百姓流离失所,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
我们一起来看这首《石壕吏》,指名读。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是怎样的灾难?
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
小结:多少人为了这场战争失去生命,应该颐养天年却拉去做苦力,家庭分裂,诗人这不是在悲己,是在悯人。 板书悯人
2、他同情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有办法吗?没有。他只能盼着战乱早日结束这一天终于来到了!齐读全诗。
总结:通过一首诗,了解了一段历史,理解了诗人的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