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591
post:493591

谢丽 音乐 《识谱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4-01-16 08:21
  • 作者:谢丽
  • 点击量:

    本学期,我坚持做“快乐识谱”的研究。一学期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了综合评测,发现,孩子们在音乐表现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乐理知识,通过一年的实践、归纳与整理,总结了一下几种识谱教学的方法。

    (一)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递进式导入法

    学生的识谱学习是一个大的工程,识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低年级主要是通过节奏联系,掌握音符的时值;中年级开始视唱,能用唱名表现声音的高低、强弱等;高年级不仅要视唱,还要唱准,并且要有一定的合唱能力。所以从学生的第一堂音乐课开始,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将节奏、读谱知识化整为零,确定每学期、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的识谱目标,贯穿在每节课中。

    1.合理计划,注重识谱的梯度

    教材只给我们提供了素材,音乐老师要做一名巧妇,用好这些素材,依照一定次序分出层次,根据每一年段的要求制定明确的“食谱”计划,结合每一课创造性地来做好这份“食谱”,让学生食之有味,常食不腻。

    例如,四年级的音乐符号学习计划:

    学期初,教师罗列本册的全部的音乐符号;

          

    教学中,根据歌曲内容具体学习,并适当进行调整,启发学生用歌声表现出来;

    学期末,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或者融入在一两首歌曲中,亦或让学生用这些音乐符号处理歌曲,将学生的所学知识转化成音乐能力。这样,歌谱知识也就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心中,不易遗忘了。

    2. 融入图谱,降低识谱的难度

    在识谱教学中,图谱从音乐本身入手,通过欣赏、唱歌或演奏乐器方式,把识谱建立在自然美学结构和音乐意义上,帮助学生把乐谱看成是已经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图像。这种图像既有音高,又有距离,但它又不是五线谱或简谱,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一种非常好识谱的途径。

    例如二年级《月儿弯弯》一课,在哼唱旋律的过程中,将歌谱转换成月亮图谱,在银河中弯弯曲曲的,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旋律,再画一画,哼一哼,比一比旋律的走向。图谱简化了歌谱,形象了歌谱,降低了学生视唱练耳的难度。

    3. 聘请助教,提高识谱的准度

    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师生评价的中肯、激励唤醒、批评指正都将深刻地引领着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识谱的信心与兴趣。结合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测评,既可单个测评,也可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评价,提高每一个学生识谱的准确度。

本学期,我在每个班聘请了若干“金牌助教”,他们充当老师的小助手,分散在课堂的每个“阵地”,帮助那些识谱慢或者不识谱的伙伴,效果显著,其中一个班一个月就消灭了不识谱现象,助教也由三位增加到十一位(全班44人)。每当下课,就有孩子围着我要考“金牌助教”。有了这些小助教,班级识谱的准确率高了很多。

    (二)以学促教——个性自由的自主式学习法

    识谱教学几乎是所有音乐学习的难点,如果学生一味被动学习,容易即学即忘,兴趣不大。所以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挖掘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望,以学促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自制乐器,自由地创编节奏游戏。

    低年级识谱教学以节奏训练为主,根据其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从趣味的、新颖的教学形式入手,培养学生对节奏的兴趣。方法很多,例如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大自然的声响,做律动游戏,有节奏地朗诵歌词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觉他们对打击乐器非常感兴趣,所以,对于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小学生,我就鼓励他们自制打击乐器,来辅助识谱的启蒙教学,他们在情趣盎然的乐器游戏中轻松掌握节奏知识。例如《过新年》一课中,抓住歌曲中“咚锵”的节奏难点让学生用自制的锣鼓进行节奏游戏。他们用月饼盒、鞋盒和筷子做成鼓;用锅盖、家里废弃的铁片当锣,在快乐的锣鼓声中感受愉悦的过年气氛。

    一学期下来,学生们自制了很多乐器:各种材质的沙锤、响板、小铃、手鼓等。用自制的乐器进行节奏训练,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节奏难点也就迎刃而解。有时即使没有音乐课,他们也会带上自己的乐器课间玩耍,课间“敲锣打鼓”的小乐队在校园里随处可见。

    2 .趣味听辨,自信地歌唱音乐旋律。

音准是视唱练习的核心,离开了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因此,建立音高概念,训练唱准音,始终是视唱教学的核心问题。经过低年级阶段的节奏训练,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唱名”、“音高”、“音乐记号”等基础知识。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注意寓教于乐,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识谱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要采用了“柯尔文”教学法、竖笛演奏法、情境创设法、旋律接龙游戏法、旋律听辨法等。

    中年级很多歌曲结构规整,旋律相似,所以采用听辨比较法比较多,激发学生自主视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田野在召唤》一课就采用了听辨视唱,降低难度的方法鼓励学生自觉视唱。

    ⑴ 按节奏练习“梯里通巴”,感受附点、切分音的节奏感。符点音符的运用使田野的召唤更加热情。

    教师配上呼唤的动作:“梯· 通 巴—!梯· 通 巴—!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仿佛是美丽的大自然在热情地召唤着小伙伴们“快快来吧”)

    ⑵ 听辨旋律,运用上、下的手势表示所听到的旋律。

    ⑶ 两段旋律连起来用“啦”演唱。

    (4)比较一、二乐句,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小节。

    (5)视唱第一、二乐句,唱准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最后填词演唱。

     《田野在召唤》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规整对称。前两乐句节奏紧凑,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运用使得音乐欢快跳跃,极富有动感。难点颇多:附点音符、切分节奏、同音仿佛等,如果直接视唱,很难唱准。由于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在句的结尾上稍作变化,节奏比较简单,所以让学生自己视唱找出变化。后两个乐句的曲调运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节奏上变得较为宽松,旋律舒展,情绪热烈。学生不易唱准确,在解决难点的过程中将“召唤”情境与听辨游戏相结合,不仅让难点变得趣味生动,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识谱难点的突破也非常顺利。

    3.大胆创作,自豪地展现音乐才华。

高年级的歌曲难度大,识谱难度也就大,各种节奏型组合在一起,音乐的表情符号、力度符号增多,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对音乐结构、形式了解,对音乐的形象和表现也要理解。由于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课时紧,学生容易出现识谱两极分化的现象,能力强的同学能够拿到歌谱就能唱,表现力强,能力弱的同学开始惧怕识谱,以听唱、模唱为主,课堂上会出现“慢半拍”现象,就是听别人唱了什么音,才开口跟唱。长此以往不仅没有进步,还会丧失以前的识谱基础。

    但高年级学生也有其优势,就是自主的能力增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小曲。此时,创作是很好的途径。在苏少版的高年级教材中,有各种各样让学生创编旋律的练习,如运用旋律重复和“同头换尾”的方法创编旋律短句、对歌曲旋律的节奏、节拍进行改编、为曲调续编旋律等,对于学生创编的旋律,我鼓励学生自己填词作曲演唱,并录制下来,相互交流与分享。

① 给学生一段旋律,先分析此旋律的特点,再让学生填词后小组交流,按照旋律唱一唱自己的词,并说出这样写的理由,比比谁写得好。

② 给几小节旋律,让学生编排顺序,并分组讨论,说出原由,看谁编排的效果最合理。

③ 给单数小节的旋律,让学生创作出双数小节的旋律,赛赛谁的好听,再将原曲弹奏给学生听,和作曲家比一比,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有灵感,再懂得一点作曲知识,作个小曲并不难。

④ 还可以给个别小节的旋律,让学生创作多数小节的旋律;给词创作整首旋律;自己作词作曲等形式进行创作。

唱一唱自己的歌,奏一奏自己作的小曲,让学生尝到创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肯定自我。通过创编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学生的识谱问题,通过编写节奏、旋律等音乐活动来培养音乐思维,利于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本学期,我收到了不少学生作的词曲,虽然稚嫩,却不乏灵气。

     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让识谱与其它教学环节一同插上快乐的翅膀,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愉悦,激发他们自主地快乐地享受音乐的生活,促使音乐课堂奏响和谐的协奏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