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剪子、锤》是一首音乐游戏歌曲。音乐游戏歌曲将游戏融入音乐,是儿童能接受、能理解、最喜爱、最感兴趣的一种歌曲形式。既然孩子们爱玩,就该把游戏作为促进学习的手段。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这个想法的有这样几处:
1. 用游戏的形式掌握附点节奏
附点节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二年级学生有着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的解决,我选择了模仿加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掌握附点节奏。
首先在导入部分我自编一首带有附点节奏韵律的童谣,并配上动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对附点节奏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包剪锤这个游戏要说着“包子、剪子、锤”,才能保证和伙伴在同一时间出手势,这才不会吃亏,这个道理学生都知道。我发现这句话用附点节奏来念是非常自然的,学生不会觉得有困难,而需要做到的是学生能够用轻快的声音来念这句话,也就是用声音表现情绪。在游戏后我提示:“你能像老师一样用轻快的语气念出来吗?试一试。”有了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学生们也能轻松做到。所以这时候的游戏起到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情绪的良性作用。
2. 游戏作为奖励,使学习更加有动力
在声势练习的环节,学生需要达到看懂指挥手势,学会在合作时能够有意识的相互协调的目的。“如果我们合作成功,就可以玩一次。”“我们先学歌,才能快乐的游戏。”以游戏为奖励,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包剪锤游戏有着输赢的特点,最初备课时,我总是想着输赢有个说法和交代。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论输赢会让整个游戏看起来更加完整,但却使学生进入了一个“兴奋”的状态。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谁赢了”,甚至会出现不认输的状况。这个“兴奋”的状态并不能够促进学习,反而造成了课堂的混乱,最终游戏被简略成“玩一次”。游戏是一种形式,并非真正的教学目的,所以一切不能够服务于教学的方法都要去除。
3. 游戏作为体验,启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
作为音乐游戏歌曲,《包子、剪子、锤》本身具有音乐性和趣味性,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东西。本课中,我将包子、剪子、锤设计成3个个性鲜明的卡通形象,及3种不同的声音表现:包子——柔和;剪子——轻巧;锤——短促。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具体鲜明的形象更能够启发思维,建立起声音的概念,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能够轻松驾驭3种声音的变化。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服务于歌唱。因此,在教唱环节中,再一次结合声势启发学生“延续这样的声音唱下去”,使前一环节的练习得以运用。学生通过游戏式的体验,在演唱时能够进行声音的联想,声情并茂的表现歌曲。
4. 游戏作为纽带,增进合作意识
音乐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在集体演唱时,若只顾自我表现缺乏合作意识,会使集体声音不和谐,学生也无法体会集体演唱的美感。因此在声势练习环节,学生整体掌握3种声音变化后,又做了分组配合练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互相倾听同学间的音色音量,尽量的使自己的声音能够融合到集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