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学反思
邱桂华
《学与问》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哥白尼和沈括的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把文中“学”与“问”论点的句子及几句勤学好问的名言制作成卡片送给学生,并请拿到的孩子大声读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样的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学与问
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学与问。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学与问。为了说明论点,作者列举了两个例子。此处的教学进行以下的环节:了解人物——感悟事例(哥白尼:勤学好问;沈括:观察思考)
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补充事例,内化语言也是本节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学完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例子,学生明白了: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那学生是否真正消化理解了呢,为此,我又安排了下面的一个环节:“现在你能真正理解作者想告诉我们的道理了吗?如果让你来举几个例子,你还知道其他人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故事吗?你读过的名人故事,你熟悉的人都可以。说说你从他们的故事当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样的讨论,应该说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讨论,内化,同学们一定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此时让他们也来做一个书签可以写书上的句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几句话。我们不但了解了论说文的特点,而且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真知”,一切应该说是显得那么地水到渠成,达到了预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