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英语交际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课堂并不是以老师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中心。小学英语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不具备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学生跟上课堂的步骤,减少游离课堂的可能。由于课堂提问作为思维导向性语言输入,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质量及教育目标的达成效果。但纵观当前小学英语课堂,笔者在听课过程以及课后研读后发现我们的课堂提问常常存在以下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缺乏层次性
教师对于问题的排列常常不够合理,并且设计的问题过难,过易,过偏或是过于笼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过易或过难的题目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教学低效。根据Krashen的“监察模式”,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1指的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意思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需要在其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新知识的难度要超过已有知识但是超过幅度不能太大。如果问题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问题太难,对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
2.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对孩子实际知识水平的考虑,直接给出了自己想当然的问题,也就是自己认为可以问的问题,欠缺对孩子的实际分析,导致问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难,使得学生无从回答。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水平。教师在向学生提问的时候并没有把学生的英语水平和问题的难度系数联系起来。相同的题目对于不同的学生其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另外,教师也没有把学生独特的学习策略和题目的类型联系起来。不同类型的题目对于不同的学生其达到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果也是不同的。
3.开放性问题相对比较少
封闭式问题重在检验学生的已有知识,常常是简单的提问,例如“Is pens the plural form of pen?”学生的答案也很简单,但是这类问题常常会伴随猜测的成分,并不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相反,开放式问题不仅是学生对其英语学习水平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展示。但是在当前课堂中,因为时间的限制,教师设置的开放性问题比较少。教师也不太敢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不太能应对学生现场的生成。
这些存在的问题使得我们的英语教学出现了低效的现象,表面看似热闹的课堂缺少了深度,缺少了学生真正的思考与回答。
那我们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以下几点:
一)明白为何问
提问应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学到了什么、思考到了什么、形成何种能力为依据,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地设计阶梯式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此次预约课中,老师的问题都有着明确的意义与导向,不是简单地随便问问了事,而是真正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如教师的提问:You know all these presents. But whose presents are they? Try to say someything according to what you have learned.
Jim got a lot of presnets. Who are the presents from? Listen and write down the answer.
二)清楚问何人
首先,教师的提问应关注全体学生,照顾班级后排和左右侧的学生。其次,教师的提问还应关注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可以先提问中等学生,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优等生补充。再次,教师提问时还应注意甄别提问的对象。涉及基础性的问题,可以提问内向的、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性、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提问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教师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难、中、易问题比例适当,以使不同能力的学生有均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类型要全面,关注学生真实能力的培养。
三)思考如何问
Holland and Shortall(1997)把课堂提出的问题分为开放性问题(open questions)和封闭性(close questions)问题两大类。开放性问题旨在获取信息,比较注重学生的逻辑能力,而封闭性问题注重检验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的掌握。Long & Sato (1983)把提问类型分成了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和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展示性问题是指教师为了能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而提出的问题。这类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回答,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表达方式,多用基础词汇;句法方面,问题的句子结构要完整、简短。 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很困难时,教师应通过提示、补充问及鼓励学生预测答案等方法。
四)了解何时问
教师的提问要适时。一般应先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思考3—5秒的时间,然后再指定某个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要巧抓时机,既要注重预设好的问题,也要把握和处理好生成性问题。如在此次预约课中,我再学生初步感知名词性物主代词与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后,提出问题:How do we use them? Can you work out the rules? 通过学生读例句,小组讨论,最后总结出其规律。试想,如果教师没有适时提问,只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语法规律,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住了学生真正的思考呢?
由此看来,提问是每个老师每节课前,课上和课后重点反复思考并实践的问题。只有问好每一个问题,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思维清晰、具有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综合语言实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