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让我们的教学丰满起来
李春辉 2013、1
用教材教,不同于以往“教教材”那样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实际灵活处理、调整、重组教材。我认为,这个理念就是“活用教材”,把教材用活,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我们的教学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是“活用教材”的落脚点,也是根本目标,即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不管如何“活用教材”,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脱离了这个前提,“活用教材”只能停留在“形”上,永远也抓不住“活用教材”的“神”。 “活用教材”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让我们的教学丰满起来!
这学期预约课,我就以练习5中的“诵读与欣赏”内容沙白的小诗《秋》为依托,在这方面进行了又一次的有益尝试
像沙白《秋》这样一首让人拍案叫绝的小诗,如果仅仅当做练习,像以往那样一带而过,真是可惜了。能不能由此延伸,开发出一堂新颖的诗歌鉴赏课呢?实践证明:这是完全可行,而且行之有效的!这种教学不仅有用,而且有趣,富有活力。
我们知道,一首诗歌的创作,炼字、修辞与想象都及其重要,教学这课时,我就针对这三个关键词,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进行鉴赏,使学生初步把握诗歌的简单写法,经过学习,学生仿写的小诗情趣盎然,文采斐然!
教学中,我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通过想象解读意象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实际上,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沙白的《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想象奇特惊人,居然把“秋天”描绘成驾舟人,他“坐着”的姿势何等启人遐想,不知不觉就把读者引入了恬静而又灵动的氛围中。实在是令人叹绝!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之妙处,“坐着”来形容秋叶在湖面飘荡的样子,多么贴切动人。
二、 通过炼字准确表达
诗人沙白的这首小诗,巧取“一叶知秋”的熟悉意境,脱胎换骨,将一片霜叶置于湖波上,开笔就“荡”出一番动的景象;继而借助一个比喻修辞,将波上红叶与水上扁舟联系在一起,机智的把两个意想叠印为一体,拓展了前一笔的意境;抒发对秋之静逸美好的体会。其中“荡”“坐”动词的运用相当传神。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其把画面写活的妙处,进一步品味出诗人小诗创作的魅力。
三、通过修辞美化诗句。
小诗中,作者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让那片秋叶灵动起来,让秋的意境深邃起来。教学时,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运用的魅力。
紧接着,我又为学生补充了一首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让学生也通过想象、炼字、修辞三个方面学着赏析诗歌……
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的语文知识变得丰满;对诗人诗作的感受更细致、更真切;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很有益处。总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在平常语文课中很难得到的那份独特感受。对学生感悟“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文学作品鉴赏,就是为了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使学生有机会充分感受、认识和评价文学作品的美。这样,以文学鉴赏为内容的课,侧重鉴赏,感悟,同时,学一点写诗的技巧,让学生走近诗歌的意境。
附录部分学生仿写的小诗:
1、银杏树上,挂着白果数枚,似一个个小树屋,里面睡着秋天。(朱静宜)
2、花园里,绽放菊花一朵,如同一只大手,上面捧着秋天。 (朱昊飞)
3、枯枝上,摇曳残叶一片,如一个秋千,上面荡着秋天。(蒋佳琪)
4、寒风里,飞扬雪花漫天,似份份请柬,里面寄着冬天。(张哲妍)
5、暖风中,携着花香一缕,如一阵细语,话里告知春来。(王华筠)
6、夜空中,挂着明月一轮,宛如一只玉盘,上面托着秋天。(吴一凡)
7、雪地上,留着脚印一行,如一串音符,上面谱着冬曲。(王靖雨)
8、大地上,铺着白雪一片,像一床棉被,下面眠着春天。(单旭然)
9、枝头上,冒出新叶一片,如小小舞台,上面舞着秋天。(高韵霏)
10、柳枝上,吐出嫩芽一丝,宛如一颗翡翠,上面嵌着春天。(张淇钰)
11、树枝上,挂着黄叶片片,像无数飞蝶,一齐舞动秋天。(许弈乔)
12、木桥下,映着红叶一簇,如一块丝锦,上面绣着秋天。(沈楠)
13、池塘上,漂着荷叶一顶,似一把绿伞,下面躲着夏天。(顾丽玮)
14、枝头上,镶着粉桃一簇,如一片胭脂,上面染着春天。(刘旻希)
15、田野间,铺着金麦一地,像一张地毯,上面躺着秋天。(王泽仪)
16、湖水中,映着古桥一座,如一条项链,上面挂着秋天。(孙嘉玉)
17、新条上,开出春花一朵,像一个摇篮,上面托着春天。(丛培昊)
18、果树上,挂着硕果几颗,如座座小房,里面住着秋天。(张雪滢)
19、夜空中,升起明月一轮。如一面银镜,里面映照秋天。(徐哲恺)
20、泥土上,长着玫瑰一朵,如一个托盘,上面盛着春天。(刘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