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220
post:493220

有多少评语可以重来

  • 发布时间:2012-06-25 10:31
  • 作者:张开泉
  • 点击量:

改学生的作文,大多数老师最怕最头疼的就是写评语,因为很容易千篇一律。尤其是总批。我以往也写过不少类似下面这样的评语:

本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本文中心突出,语言生动;

本文内容丰富,详略得当;

本文注重选材,过渡自然;

……        ……

诚然,这样的语言都没错。但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呢?可能还不如一个具体的分数给他的印象深。主要原因何在?太俗、太空、太老套,缺乏可操作性,缺少人文性和个性化。写的人厌烦,看得人没劲。在我现在看来,有许多评语都可以重来。

可实际的情况是,许多学生还十分看重老师对他文章的评价。确实,好的评价语可以改变一篇文,甚至能改变一个人。孟子说:“术不可不慎”。所以研究一下作文评价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实在大有必要。但我学识浅陋,愿抛砖引玉,尽请方家赐教。

 

1、评价的语言之活水唯有源头来           关键词:个性

评价的语言是要求精求新的,不如此不能让被评价者有所触动。但这个语言必须根植于学生的文章之中。文章本身是源头之水,所以评价的语言首先要建立在对每篇文章全方位的精确掌控上。作为一名教师,你的评价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隔靴搔痒,必须切中肯綮,一针见血。学生的作文在手,一遍看后,对它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就有了了解,对其中“精彩极了”或是“糟糕透了”的词句、语言、布局安排也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评价的语言就应该从他这几百字的个性的东西里产生。否则脱离文章谈任何东西都是无的放矢的。

然而这又谈何容易!帮他概括文章中心?帮它小结作文技巧?都需要,似乎又不全是。评价的语言还要源于作文,高于作文。不然,老师的引导作用就丧失了。因为,好的我们希望他更好,能帮他点石成金;差的我们希望他变好,又希望帮他脱胎换骨。所以我们就必须能找到这篇文章中最值得说的,对作者来说最需要鼓励或最需要提高的。因此评价的语言要紧扣文章本身,不放过哪怕很细微的地方。如果能够以点带面,可能效果会比较明显。比如我在读我班陈萱同学的一篇《可恶的蚂蚁》时,欣赏之余,先从面上说出其优点,然后主要紧扣住她文章中的一句话给出评语:

文章写的是小动物,写的是小事情,但行文是如此的有趣,文笔是如此的老练,用词是如此的精准,令人激赏。像文中的“蚂蚁?蚂蚁。蚂蚁!”这样的文字,仅仅六个字,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标点,简洁而不简单,重复而不雷同,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初见蚂蚁时微妙的心理变化,真神来之笔也!作者还不爱用关联词过渡或连接,而是硬接,这种意断笔连的写法也是本文的一大看点,值得借鉴。

再比如祁芷菲同学的《石林游记》,写得也不错,我也给她以细致的评价:

文章特别注重语言神态描写,两处地方突出了都这一点,因此也成了全文生动有趣的亮点。在炼字上,文章也有独到之处,像“一通乱摸”的“通”,“目光又游移”的“游移”,都是勤读书,爱思考,肯实践的结果。本文如能在环境和心理上再描写得细一点就更好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评语都要写长篇大论,言简意赅点到位的也行。如对魏嘉屹同学的《游海洋公园 》的评价是:

文章不长,但很拿人。作者很聪明地使用详略,有“宽处可走马,密处不容针”的感觉。所以通篇没有废话,直奔主题,值得学习。

 

2、评价的语言之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关键词:实在

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时常会碰到许多问题作文,总体评价就比较费事,因为这样的文章几乎处处有问题,所以还得要有眉批,亦步亦趋。但这和总批一样,不仅要能指出问题,而且要让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一定要有可操作性。不然他只知道写得不好,但怎么写好,他还是一筹莫展。比如过渡不自然的毛病,你如果只用“过渡不自然”或“过渡要自然些”等空泛的提示语言,作用并不大;如果能就事论事,直接挑明:这里如果用什么什么就会更连贯,这无疑对学生作文是有启发作用的。因此光告诉他们这里有一条鱼还不够,最好能亲自捞条鱼给他看看。给予他们以实实在在的辅导。去年寒假,我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错别字并写出文章,有一位同学的作文就没有注意过渡。她在上文引用了一个网络上因错别字造成的笑话后,接着准备写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有关故事,她这样过渡:

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有一些引起了不少的笑话呢。有一次,我可爱的小表妹发个信息给我,是为了一次事情向我道歉,信息内容是这样的:“上次的事我冤枉了你,十分的报谦!”我看到信息的时候觉得很奇怪:“报谦”是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妈妈来了,告诉我说是小表妹打错字了,应该是“抱歉”,我这才恍然大悟。

明眼人很容易就看出来,她所谓的过渡句只能承上而不能启下,因为下面的内容并不好笑。我画出她的过渡句并告诉她:如果能把这句改为类似这样的笑话还有许多;我虽然没有遇到过,不过也领教过错别字给我带来的烦恼”,过渡是不是更恰当?

 

3、评价的语言之打铁最要自身硬           关键词:素质

我认为,评价得好得语言应该让好的知道该怎么努力,差的知道该怎么改进;而且能让优秀者佩服你看出了他的匠心,不佳者佩服你看出了他的软肋,这样的评价效果才会让人心悦诚服。这里就涉及到我们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了。我们的水平高不高?能给学生以什么层面上的指导?如果只能够改改错别字和病句标点,那就很一般了。我认为老师在看待学生的作文上必须要站得高,望得远。你得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老师自己要能写下水文,体会学生在写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老师要多看一些文论方面的著作,学习前人独到的评价语言和评价技巧;老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要言不烦,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清楚的信息。在这里我要特别说说借鉴前人的问题,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文章的评点和评价,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有许多精辟至极的高论,如胡仔在《苕溪渔隐诗话》中就有对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辞尽废”;金圣叹对《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一段的评价:“空城虽好,只此一回”;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犹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些长短不一,侧重不同的文评,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久读大有裨益。

当然,除了扎实的文学的功底外,老师还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洞察什么?作文中所显现的学生的素质,学生的见识,学生的潜质,都是需要老师关注的重点。比如说学生的潜质,有时只是出现在他作文中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如果我们捕捉到了并加以鼓励,会促使他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所以老师的慧眼识才就显得很重要。这也对我们语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文评价的语言最终目的是鼓起每个学生写作的热情,有了热情,再配以一些方法上的指点,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我在我们班级自己编的一本名为《沙滩上的脚印-----南师大附小五(3)班暑期作文集》的序言里,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呵护稚嫩的幼苗,催开鲜艳的花朵,擦亮闪光的金子,点燃天才的火花。可能是永远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

 

确实,我们的评价不仅仅是证明了学生能文或不能文的程度,更重要的应该是促进或激发他改进了多少。因此,从学生的角度也好,从文章的角度也罢,我认为:没有一篇评语可以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