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反思
- 发布时间:2015-01-23 22:50
-
作者:陈静
- 点击量: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三则短小的成语故事,学生读来觉得很有趣,受启发。回顾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深度。
1、三则成语故事主要是褒扬或讥讽谁?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明白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
2、三则成语故事中,主要抓住哪个字来表达深刻道理的?学生通过仔细揣测文字,明白了文中“夸”、“混”、“点”字在三则成语故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紧扣上述提到的三个字。让学生进行感悟后的表达,指导读好楚国人的“夸口”,读好南郭先生“混”的模样,读好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这样文章的重点凸现了,寓意也就随之显现出来。
在快下课时,我提了个问题:学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其中一个说:“我觉得南郭先生很聪明,他知道齐宣王爱听众人一起吹竽,他就混进吹竽队里,骗过了一次又一次,后来他听说齐泯王爱听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就溜走了,说明他会见机行事。”其他学生听了,有的点头说对,也有的不以为然。当然,文中的南郭先生在乐队里滥竽充数,骗吃骗喝,我们肯定不能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待他的这种行为,学生的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于是,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南郭先生是聪明的吗?”学生们经过了考虑,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南郭先生是有点小聪明,但他的聪明用错了地方,他用来骗人,那就是坏人。聪明是用来赞扬一个人有智慧、有头脑的,不能用来形容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我又紧接着问:“那你觉得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比较好呢?”学生找出了狡猾、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词语。《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也强调要注重学生阅读体验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这两者又经常会发生抵触。如这个优秀教学设计中,学生用“聪明”这个词来形容南郭先生,这肯定是与社会价值观相违背的。这种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在这里,我没有强压给学生我的观点,而是引导学生自身去讨论,去发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南郭先生是有点小聪明,又强调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这是狡猾、投机取巧,这种聪明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