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195
post:493195

刘淑洁 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2-12-28 11:20
  • 作者:许海雁
  • 点击量:

自主学习,贴近生活

                               ——《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 

 

《人有两个宝》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将课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一、针对年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于知识的学习易学易忘。于是在学习生字词时,我运用不断复现的方法,让学生与生字娃娃交上朋友。巩固识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复现。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教学生字时,我首先出示的是带拼音的生字,然后过渡到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最后再把这些词语放入课文句子中,让学生找出来。这样不仅体现了识字教学的层次性,而且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与生字碰了几回面,学生基本上都能认识这些字了 

二、改变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并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特别注重学生“探究的研究的过程”。那么用什么启发?讨论、探究、研究什么?——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再是老师发问学生被动作答,教师始终以一个组织、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释疑,让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开始时,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教师将学生的疑问集中归纳为“人有哪两个宝?”、“为什么说它们是宝?”、“怎样用这两个宝?”三个有效性问题,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读课文时十分认真。接下来教师再将问题逐个提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互相间的合作、探究与交流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渐次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过多的讲解,我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在研读课文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也学得更有劲。当然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简短的小结适时地传递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认识。此外,学生每次读过课文后,教师都组织学生展开互相间的评价,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课文理解

一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具体、形象、直观的东西,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不再是索然无味的解释,而是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如让学生说说“××的双手会……”、“自己做事时大脑会想些什么?”、“自己曾经创造了什么新东西?”这几个问题都以学生的主体经验为基本点,强调学生主体的感受与体验,帮学生具体化、个性化地来理解感悟课文,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外阅读故事《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及准备《我会想,我会做!》展示会(展示学生的各类作品,如字画、手工……)不仅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拓宽了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画、做等活动的开展,将语文与其它学科融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培养了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将语文的触角向课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