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144
post:493144

张明娟 语文 《与编者对话的现状》

  • 发布时间:2011-12-30 21:56
  • 作者:张明娟
  • 点击量:

与编者对话的现状

 

在日常进行解读教材时,教师们更倾向于与文本对话,即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立意)、行文思路(结构)、相关特色(语言)等,重视了作者本身所想表达的意义,却忽视了编者选择此文的意图。所以对于部分教材的解读存在着误差,比如对《金子》这课立意的理解。

 

《金子》出自苏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第22课,同单元的还有《20、军神》、《21、掌声》。前者讲了老一辈革命家刘伯承眼睛深受重伤却坚忍不拔的事,后者讲了目前生活中一个腿部落下残疾的学生小英在三次掌声的鼓励下由沉默悲观逐渐变得开朗乐观的事。而《金子》放在这个描写人物的单元,主要讲了彼得·弗雷特(美国一个淘金者)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的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缘事说理,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中给人深刻的启示。[1]

 

这篇经典课文,因其立意,深受教师们的喜爱,公开课上屡次出现。虽各自教材设计不尽相同,但相似的是对文章最终立意的设定,均是突出“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这个立意也是教学参考用出书上提供的。那是不是立意就是此,或者说仅是此?编者选进这篇文章的意图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吴永军教授述说了自己与苏教版主编朱家珑的一段对话,这才让我们这些教过这课的教师们对其立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来主编朱家珑曾在90年代去过美国,对当时所看到的美国景象很震撼,反观中国的落后,他试图寻找着美国如此发达的缘由。他发现美国人民身上都有一种我们中国人民所没有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更集中的体现在牛仔身上,他们勇于冒险,追寻创意,事事都想“try it”。那么该如何让中国人民尤其是未来的接班人感受到呢?得选择更加适合的媒介——一篇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课文。在选编教材时,朱家珑无意中接触到了这篇译文,觉得恰能体现,于是它就顺理成章地来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面前。

 

了解了编者的意图,如果我们仅将立意局限于勤劳致富,显然就粗浅了些。所以如果在教学的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勤劳致富很重要,但是是不是所有勤劳的人都可以像彼得·弗雷特那样获得这么大的成功呢?你瞧,农民伯伯们种庄稼也很辛苦,他们信守着坚持、勤劳,可为什么没有发达呢?”这样发人深省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创新这种精神,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很多人发现彼得·弗雷特种花获得了成功,也跑去种花了,那他还会继续种鲜花吗?”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一定能感受到彼得行为中的创意,对于文章的理解,自然就能更准确深入了。



[1] 《金子教材解读》金丽蓉的blog,网址:http://blog.xxyw.com/u/2000/24708.html